我在衢州20年(三)-新的岗位新的开始

新的岗位新的开始

--我在衢州20年(三)

1981年5月5日,我开始在新的工作岗位合成氨分厂生产技术科上班。

当年合成氨分厂生产技术科是人才济济,科长王正扬(后担任衢化制药厂厂长,衢州市政府副秘书长)196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专业,副科长彭海生(后任巨化集团公司机动处处长)196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专业。我的办公室有机械工程师周家成196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和化工工艺工程师谢启荣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有机化工专业。科室还有机械工程师孔繁仁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机械专业,化工工艺工程师甘惠琴196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刘怡琼1966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后任衢州化工厂组织部部长、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党委副书记和浙江省政府驻厦门办事处主任)、黄培1966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大学(后任巨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规划开发处处长)和傅志勤1968年毕业于浙江化工学院,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张锡华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还有一个老中专毕业的钱荣清(英年早逝),资料室的张以慧和张莉等人。

在这样科室工作是不是很有压力,我是学历最低的科员,来了就努力学习吧。

合成氨分厂早在1976年就开始利用计算机控制合成氨生产,在合成车间合成工段使用一台上海计算机厂生产的TQ-15(DJS-131)小型计算机(1974年就订货)控制生产过程。当年这套系统由合成氨分厂仪表车间计算机班在维护,有8-9人,朱乃昌当班长,还有2名仪表工,其他都是技术人员。由于我爱人也在计算机班,我们夫妻不能在一个单位工作,合成氨分厂总工程师李国英就把我安排在合成氨分厂生产技术科。

刚到新的单位,科长王正扬告诉我,先熟悉化工厂里的环境,有时间去合成车间的计算机控制室看看,我知道刚来一个新单位的人,我也不懂化工,就是中学的化学课程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也不可能有具体的工作任务交给我,况且生产技术科和仪表车间还是2个单位。好吧先学习,把家里的事务管好,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先理理顺,上班多学习。

我没有想到,当我在新的单位上班的第2个星期,合成氨分厂发生了重大事故。

1981年5月15日(周五)14时38分,合成氨分厂压缩机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10人受伤,经济损失400万元。发生爆炸时,我人在资料室,距离爆炸中心300多米。

当日6时30分,合成氨分厂油气化车间2号油气化炉停车检修,下午13时检修完毕投油开炉,14时33分,铜洗气体合格后送合成,操作工打开配送氮气的阀门约5分钟后,合成车间发生爆炸着火。

合成车间7号压缩机一段缸为爆炸中心,遭到严重损坏,一段气体出口阀腔、阀腔外壳西侧大部炸飞,其中一块气阀阀座炸飞后击穿厂房屋面板飞出室外,重约30千克的缸体碎片飞离原位置87米。6号压缩机一段水封槽体被碎片击破,破洞直径约400毫米。3号铜液塔内部发生爆炸,塔体下部外径胀大了73.5毫米,塑性变形达6.7%,爆炸冲力将塔顶盖掀动,缝隙达10至30毫米。

合成车间主厂房、铜洗厂房以及框架、配电室等建筑物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电气仪表装置大部分被烧坏或震坏,门窗、玻璃和石棉瓦等几乎全部被毁。爆炸的波及范围半径为150至200米范围内各建筑物的门窗玻璃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经事故分析,造成爆炸起火的主要原因是在2号油气化炉停车检修完毕后,进行最后一次充氮准备投油时,当班操作人员忘记关掉气化炉上32毫米和40毫米两只充氮阀门,造成氧蒸汽倒入氮气总管,当合成车间合成工段打开配氮阀后,使氧气进入水洗系统及7号压缩机,水洗气中含氧量超标,高达5~11.5%(正常生产要求低于0.2%),形成了爆炸性混合气体而引起爆炸。

事故造成合成和造气2个车间全部停止生产。衢州化工厂和合成氨分厂分别成立了事故调查和处理小组,事故调查全面开始,5月19日浙江电影制片厂来现场拍摄事故的纪录片,我们厂部机关的全体人员待命,做到随叫随到。

在随后的2个多月里,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事故分析,安全学习,食堂里到处张贴着安全生产教育的宣传资料。我们科最忙的就是工艺和设备工程师,我虽然不懂化工和设备,也是经常被安排到事故现场,协助测量每块爆炸物的距离(用米尺测量,记录)和大小。

这次事故的经济损失很大,当时人们的月工资才40多元,爆炸损失了400多万,还要耽误生产,这是多么痛心的事啊。轰鸣的爆炸声和熊熊的大火,消防车队开进厂区发出的刺耳的警笛声,来回运送伤员的救护车发出的“呼啦呼啦”的救命声,在厂区奔跑、救援、指挥和忙碌的人们都从我的办公室窗前划过,合成、造气工段爆炸现场熊熊燃烧的大火和滚滚浓烟的场景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永不会抹去。

往事是不堪回首的,但回忆起来又是那么的清晰,没有经过这个事件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当时的心情。对我一个刚来到这个工厂的新人更有不同的感受。

2020.06.12农历庚子年闰四月二十一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衢州20年(三)-新的岗位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