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慢慢变富的骗局

不知为何,最近理财入门类文章又有点热门,各种灌水文层出不穷,居然还有人想花钱请我写。我觉得付费的还是算了吧,免费的真话可以说一说。



有个著名鸡汤,不知真假,据说有记者问巴菲特:为什么你是首富了,你的投资变富理念如此简单,但很少有人模仿?他回答说: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这是好多理财科普、定投文爱谈的鸡汤。但和他说的相反,在变富的路上,巴菲特并不是慢慢变富,他是持续暴富。

巴菲特童年时最喜欢的书,是《赚1000美元的1000招》,14岁他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1000美元。那是1944年,购买力应该是现在10倍以上吧,你想想自己14岁赚到7万人民币了吗?

《滚雪球》编者写「考虑到通货膨胀,在17岁的时候,沃伦的财富相当于2007年的53000美元。」你高中时候有这么多钱了吗?

26岁时(1956年),他有了17.4万美元,家庭年开销1.2万美元,不再上班,开始靠投资利润与私募管理费积累。26岁,大部分普通人大学毕业才几年,刚摆脱了月光的困境。

30岁时(1960年),他有了100万美元。也就是这四年,资产*5.7。

48岁到53岁,他的财富从8900万美元增加到6.8亿美元。

2018年,88岁的他大约有800多亿美元。

那他什么时候是“慢慢变富”呢?看财富增速可以发现,大约是90年代后期,那时他快70岁,有了几十亿美元。财富量已大到收益势必降低,但在同类里还是很不错。

他持续暴富的方法——做生意、杠杆、游走灰色地带(他和芒格曾面临公诉,调查长达一两年)

(具体见文章:我学不了的巴菲特)



从普通人的角度看,巴菲特怎么也算不上“慢慢变富”,他都是以一骑绝尘,远超同龄人的速度在增加财富。

别说他,榜上有名的富豪,如果不是承自祖业,基本都是暴富路线。

但快速都是有风险的,巴菲特也曾杠杆叠加杠杆,到我们不能想象的程度。那么,“慢慢”的平稳、安全,低投入能带来什么呢?富是不太可能,凑合个小康式养老生活吧。

我用了下网上的复利计算器,假如每月定投2000元,风雨失业不能阻止你,从25岁到60岁不间断,还能取得年化8%的收益(不低啦,这水平要通过投资权益类资产才有可能实现)。结果如下:

投入本金84万,利息377万,本息总计461万。好像不低了是不是?

不说8%的收益维持35年其实非常难,也不算通胀带来的购买力下降,假设投入的钱也会多,能抵消。但461万在60岁后就会加入通胀队伍,实际收益会比8%低;还有权益类投资不可避免的以年为单位的市场波动,比如A股三五年收益不好,无法提取生活费都正常。

当然,每月2000块,用于投资,总比莫名花掉好。但要靠它变富?3%的年贬值水平足以让35年后的461万只有现在165万的购买力,是不是收益一下就低了很多?那是因为大部分钱没有呆35年那么长,它是一年一年增加的,最近一年的也就带来了8%的收益。

所以定投的法宝什么的,不要看收益率。定投因为总有新资金进入,为了收益率显得高,用的是Modified Dietz的算法,与直接看收益的金额数字出入很大。

(ps:有人算了一个公开的定投组合,成立四年,用MD算法收益是27.78%,看数值收益不到9%,具体见:https://xueqiu.com/9075308693/136749647

定投十年十倍是不可能的,靠定投致富也是想得有点多。只是是能补充一点养老金,减少晚辈或独自养老压力,但远远说不上富有。



近日,德国有了第一家存款负利率的银行,存款没有利息,反倒要给银行0.5%的费用,1欧元起征。

德国也不是第一位了,瑞典、瑞士、挪威等好几个欧元区的国家都是。日本也曾有一段时间负利率,近年在0附近徘徊。

我国还好,货基现在还能有2%-3%的年化,但也能感觉是在往下。

「2019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创新经济论坛#上表示,实际上我们中国还是可以尽量避免快速地进入到这个负利率时代。

“还是可以”“尽量避免快速进入”,像是无可避免,甚至它这么近,我们要用尽力气才有可能不让它那么快到来。

可见的未来,会面临低一点的GDP增速,低一点的利率,也会有低一点的资产回报,所以说收益能做到8%真的是非常乐观的了,大概率不行。

理财入门文、定投普及文里,好像都说只要把一个不太难的事执行下去,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定投的收入没有那么高,看起来不高的收益都很难做到。

人生就是好难,认识清楚,至少能摆正位置,有所准备,毕竟你不服也咬不了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慢慢变富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