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在《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这一篇章来自于“治国平天下”当中,其中的意思就是说:仁爱的人散财以提高自身的德行而得名,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聚敛财富。

在《大学》这一篇中所提到的概念和智慧,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生财之道”。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基本上把自己的眼光和追求都放在外在的物质上面,用外在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满足自己生活的需求。

追求物质固然没有错,但是错就错在过度追求,把物质过于扩大了,而《大学》之中所说的道理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让我们真正的明白“人生该如何对待财富”?

《大学》: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这一句话所说的哲理,就是仁人和富人的人对于财富的一个态度,一个是仗义疏财,一个是唯利是图,而唯利是图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世俗之人共有的一个价值观,以及生财之道。

而在《大学》之中提出的概念,才是我们应该奉行的标准:仁德才是真正的财富之3。

在《大学》的篇章中也有过一句话: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以德为根基去聚敛财富,人生才能有更好的成就,否则外在的物质得到都是一个虚壳。这一句话的道理正是如此。

《大学》: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古往今来,也有许多正面的例子可以作比较和参考,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

他和包拯同朝为官,做穷秀才的时候就心怀善念,后来做了宰相,还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赡养贫寒之人。

有一次,他买了苏州的南园作为自己的住宅,后来听风水先生说这一个屋子风水特别好,后代可以出公卿,他就想:既然这么好的风水,那不如开办学堂,让苏州人民子弟都能受教育,那么更多的人都会显贵通达”,所以就把这一座园林捐出来作为学校。

很多人看到这里一定会想,范仲淹是不是有点傻,为什么不为自己着想呢?

而这个就是《大学》之中所说的核心,当一个人不为自己着想的时候,真的会很糟糕吗?其实并不是。

范仲淹把自己节俭的品德,善良的德行作为自己留给子孙的最大财富,他的作风就是有利于群众,不愿自己一家独得好处,而他的四个儿子也继承了他的德行,全部都是宰相公卿侍郎,各个道德崇高,地位极高。

《大学》: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他的儿子们曾经请范仲淹在京城购买花园,以便于退休时养老,而范仲淹并没有答应,觉得铺张浪费。他的儿子不光地位优秀,自身品德很高,而且也继承了范仲淹的舍财救济众人,一直到现在,范仲淹的后人,还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人出现。

所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好的状态不是给一个家族传承财富,而是传承品德。

因为有了品德,财富自然能够伴随其左右,但是相反,有一些人没有品德修养,完全是唯利是图,满足自己的贪欲和享受,不顾道义的去生财,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无道”,那么这样的一种缺德无德的体现,虽然有着暂时的成就,但是必然不会长久,就如同烟花一样瞬间消失,迟早也会散去。

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富不过三代,其实对于这一句话对于品德缺失的人极为受用,对于他们来说别说是三代,就是一代也难以坚持,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仁德的缺失。

《大学》: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所以,以德修身,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也没有任何错误,更是修身养德的正确标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