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2022高考作文分析)

北京卷①

一.题目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二.写作指导

(1)题干解析

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规定作文的标题是“学习今说”,文体要求是“议论文”。

接着我们来仔细阅读一下材料,材料只有简短的两句话。

第一句话写古代,“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阐明了学习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句话写现代,“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点出论述的核心,也就是“古今学习的异同”。

图片

对于这个话题,题干还给出了“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这几个角度供我们参考。

其中“目的、价值”这两方面应属于古今学习相同之处,而“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则属于古今学习的差异之处。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与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人讲求饱读诗书,而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当下,学习科学知识也成为了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古人学习依赖纸质的书卷,而今天的我们则拥有更为优越的学习条件,互联网的便利让每个学子都能畅通无阻地获取所需的资源。

与古代的“科举取士”的制度相比,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更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多元的评价体系中,禀赋各异的青年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里一展所长。

但是,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学习历来都为中华民族所重视:

一方面,从现实目的来说,从古至今,学习都是提升自身竞争力、为自己赢得光明前途的一条正道。

另一方面,古人所言的“修身”与今人所言的“素养”都强调了学习不但能够积累知识,也能够打磨自己的品格与心性,这是学习的内在价值。

此外,学习不但对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即使时代变迁,过去那些笃志勤学的故事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根本原因。

(2)主旨总结

当今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已与古代迥异,但从古至今不变的是,学习依然是我们个人莘莘学子成长成才、为国矢志奉献的重要途径。

我们既要利用好当下的学习条件,又要传承古代传统的优良学风,努力积累知识、提升素养报效祖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立意参考

①把握时代机遇,发扬优良传统

②时易世变,笃学不倦

③学以致用,奋斗报国

④传承优良学风,实现青春梦想


北京卷②

一.题目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2)网络时代、疫情期间,很多活动转向“线上”,你一定有不少关于“在线”的经历、见闻和感受。

请以“在线”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二.写作指导

(1)题干解析

本题是一道全命题作文,作文标题为“在线”,文体要求是“记叙文”。

材料先是点出了目前社会的现状“网络时代,疫情期间,有很多活动转向‘线上’”,看到这里,许多人会以为题目要求我们写“线上”的种种事迹,即“网络上的经历”。

但这其实是题目设置的一个陷阱,如果我们只着眼于“网络时代”或者“疫情时期”的线上活动,那么可供组织的素材会相对单一,难有新意。

图片

此外,材料及作文标题的关键词都指向了“在线”。区别于“线上”,“在线”代表一种连接状态,其表层意义为”电脑处于网络连接状态“,由之发散延伸,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人在现场、在参与、在见证”等。

结合材料所说的“网络时代”“疫情期间”,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后者才是破题的关键。


从记叙文六要素中的“人物”切入,我们可以将“人物主体”分为“自我”和“他人”两类。

其一,我们可以从个体的“自我”出发进行思考,如:当班级需要一位劳动委员每日放学后留下来监督值日生打扫卫生时,“我”可以“在线”;

当社区为宣传防疫小知识,需要青年志愿者时,“我”可以“在线”;当家中父母因工作繁忙,需要有人帮忙分担家务时,“我”可以“在线”……

写作时,要体现出“我”在这件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要强调自己在事件中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其二,我们可以运用“联系他人”的技巧,从国家、职业群体等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以旁观者的视角叙说“我”看见的“他人的在线时刻”,具体可分为两类。

图片

一类是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入手,描写我们看到的平凡大众对社会和国家的“在线”付出。

如:当疫情席卷全国时,无数医护工作者们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们用逆行的背影告诉我们:“我在线!”;当祖国边境领土遭到侵犯时,无数战士站了出来,他们用坚毅的姿态告诉祖国:“我在线!”;当大雪封路,人们无法正常外出上学、上班时,无数基层工作者冒雪撒盐、无数环卫工人手持扫把上阵,他们用有力的举动告诉人们:“我在线!”

另一类则是从国家民族的发展层面入手,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线”的主体是国家,但在写作时还是要从具体、细微处切入,切忌写得大而空。

如以今年刚刚结束的冬奥会为素材,将其和2008年的奥运会进行对比,凸显出国家的日新月异,表现出国家发展的“在线”。

图片

总之,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可以是我们写作的着眼点。

叙述时,要注意集中笔力去展现:是谁在线,在做什么,做的时候人物的心情是怎样的。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叙议结合,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假如是叙述多件事,要注意彼此之间的关系串联和过渡。

(2)主旨总结

围绕“在线”这一关键词,书写个人经历,表现出青年一代对当今社会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或从旁观者角度,展现出社会中平凡人的无私奉献和国家社会的蓬勃发展。

(3)立意参考

①“在线”奋斗,敢以青春护盛世

②“在线”参与,勇做负责新青年

③“在线”抗疫,平凡点滴守护人民安全

④“在线”奉献,普通你我共建美好社会

⑤“在线”发展,百年拼搏实现中国梦想

图片

天津卷

一.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图片

二.写作指导

(1)题干解析

这是一道经典的材料作文题,延续了天津卷一贯的关键词解读型风格。作文题看着比较“好写”,但要“写好”绝非易事。

整段材料简单而意涵丰富,核心的主题无疑是“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关键词是其中的“烟火(气)”,材料给人以既熟悉又抽象之感。

由于前面有了一些场景的限定,话题也就成了“具体”的问题。弄清试题的相关要求及核心指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在行文过程中做好具象到抽象的转换,是“写好”天津卷的基础与前提。

图片

第一个分句,描绘的是家庭场景,是“烟火气”的特写镜头,第二个分句,概述的是祖国气象,是“烟火气”的广角大镜头,第三个分句,从两种镜头虚化抽象为一种家国氛围——温情祥和,同时指出这一氛围的背后,是无数家庭成员、国家子民的珍惜守护、奉献担当。

我们可以联想到,后疫情背景下,家庭的平安和谐,离不开每个家人的互相体谅,互相协助与互相成就,社会的安定有序,离不开每个公民的自觉主动、守望相助与奉献担当。

图片

最后是一句总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其实这句话里包含了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寻常”“最美”,我们写作时可以深入分析“寻常”如何构成“最美”,是处于什么条件下?

这就提示我们回到前面对烟火气来之不易的论述,正如“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彼此守望相助、团结一心营造的“烟火气”便是人间最美的风景。

受此启发,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对待自己的家庭、融入身边的社群乃至这个国家?我们如何为小家为大国的“烟火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行文的后半部分,一定要落实到“怎么做”这一层面上。

图片

(2)主旨总结

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烟火气,是城市运作的脉搏,更是国泰民安的体现。中国青年在追求远大目标的过程里,要珍惜烟火,守护流年,读懂温暖,肩住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担当,共同编织最动人的风景。

(3)立意参考

①莫寻世外桃源境,最美人间烟火气

②延续寻常烟火气,描绘美丽家国景

③寻常烟火,温暖人生

④万家灯火点亮美好生活

图片

浙江卷

一.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以上材料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图片

二.写作指导

(1)题干解析

今年的浙江卷作文题一改往年的风格,给考生呈现了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题,讨论的是“创新驱动发展和青年人才”。和2018年浙江卷作文题“浙江精神”相当神似,材料突出地域特色和人地关系。

第一段以浙江省“首位战略”和“人才工程”等,突出政策导向性,即以培养人才来推动创新,以创新来推动发展。由此让处于人生节点的浙江青年知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应乘时代的东风助力家国发展。

图片

第二段承接上段的关键词“创新“与”人才”,开头第一句为总起,强调“浙江青年”人才的开拓创新,随后以不同领域的三个青年事例加以佐证。

我们可以注意到其年龄均在35岁以下,其获得的荣誉层次从浙江省、到全国、乃至国际,因此培养人才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应立足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为国家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除此之外,我们要提炼事例当中体现的人物品质,徐枫灿的突出品质是刻苦奋进,杨杰的突出品质是工匠精神,之江实验室成员的突出品质是勇闯“无人区”即首创精神,这些人物品质是实现创新的基础。

图片

最后一句导语突出“对你未来发展”的启示,这里的“你”即答卷者——即将迈向社会和大学课堂的考生,因此我们的写作身份及立足点也应锁定在青年学生上。

同时,作为浙江地区的考生,还可以强化主人翁意识,聚焦自己所处的区域和环境,以因地制宜谋创新的思路展开写作,同时也要强化大局意识,思考浙江发展对于祖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材料给出了三个人物事例,但写作时要拓宽思维,而不仅仅是围绕材料给出的事例论述。

特别要注意的是,创新这一关键词容易让人联想到科技,但其实创新不止科技这一领域,还可以引入其他领域的人物、时事素材等丰富论据,例如在文化领域中,非遗传承与短视频传播的结合这一现象,也是创新的体现。

图片

(2)主旨总结

发展富强离不开人才和创新,人才和创新离不开青年力量。

(3)立意参考

①争做创新青年,驱动“浙”里崛起。

②勇立时代潮头,争攀创新高峰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抄(2022高考作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