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里的裸体浮雕彩陶壶,它身上究竟有多少远古的秘密

国博里的陶器,我已经写过了“鹰形陶鼎”“人面鱼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船型彩陶壶”等。

在同一批拍摄的展品中,只剩下这件“裸体浮雕彩陶壶”没写了。不是不想写,是特别想写却不知道怎么写,或者说它身上有太多的秘密我还没有了解清楚,不敢写怕亵渎了它。

孤品的研究是困难的。正好,在国家博物馆三层正在举办“国色初步——甘肃彩陶艺术展”。虽说此前我看过几次,这次还是在里面认真地看了很长时间,又查了一些资料,基本捋出了个思路,在这里给大家汇报一下。

中国的彩陶文化大约发端于8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彩陶质地较粗,器型较少,只有碗、钵和深腹罐几种;纹饰也很简单,一般是在碗和钵的器口外侧绘一周2-3厘米宽的红色条带纹,色彩偏暗。虽说极其简单,但也如一片朝霞,宣告了彩陶艺术时代的到来。

在接下来距今约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彩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除了原有的碗、盆、钵外,器物也有了壶、瓶等,质量也大幅提升,打磨细致。仰韶早期常见的纹饰有宽带纹、直边三角纹、圆点纹、垂弧纹和鱼纹等,线条简洁明快,图案规整有序。仰韶中期常见的纹饰有弧形三角纹、回旋勾连纹、花瓣纹等几何图案;线条柔美流畅,图案华丽精巧。到了仰韶晚期,常见的纹饰有弧边三角形、圆点或圆圈纹、漩涡纹、网格纹等,并出现了几种纹饰组合和鲵鱼、蛙、犬等象生图案。

接下来进入了马家窑文化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彩陶文化的巅峰期,大致分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持续发展的时期。第一时期又称“马家窑期”,距今约5000-4700年,盛行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网格纹等,表现出古人对水的崇拜,对黄河母亲深厚的情感。第二时期又称“半山期”,距今约4700-4300年。这一时期是彩陶艺术的巅峰期,彩陶器数量占整个马家窑时期的60%以上。常见纹饰有漩涡纹、锯齿纹、菱格纹、葫芦纹、网格纹等。造型成图案浑然一体,给人美的享受。第三时期又称“马厂期”。距今约4300-4000年,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较“半山期”有衰退迹象,但器型种类增多,纹饰出现四大圆圈纹、变体神人纹、网格杭州等,特别是“人蛙合一”的变体神人纹,是先民们在对自然办生灵观察后,产生的原始图腾崇拜。

还有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和沙井文化等,由于与本文无关,就不再赘述。

我们再回头来看这件裸体浮雕陶壶,展签上写着,这件陶壶1974年出土于青海乐都柳湾的,属于马家窑文化,时间标的是约公元前3200-2000年,这个时间段涵盖了整个马家窑文化。

在三楼展厅里,我看到了“蛙纹变形图”和马厂期的“神人纹彩陶鸟形壶”,蛙纹变形的最后一种形态与“神人纹彩陶鸟形壶”的神人纹,裸体浮雕陶壶背面绘的蹲踞式蛙形人纹都很神似。“神人纹彩陶鸟形壶”的圆圈网纹与裸体浮雕陶壶侧面的圆圈风格也极相通。

所以我大胆地推测,这件彩陶壶应该属于马厂期,我们再仔细欣赏一下它。

它是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发掘出土的原始彩陶中最早的浮雕人物彩陶壶,泥质红陶,高33.4厘米,口径19厘米。在壶腹的一面,以浮雕加彩绘的手法堆塑了一个正面人体像,头位于壶的颈部,身躯和四肢位于壶的腹部。人像面部粗犷,五官俱备,眉作八字,小眼高鼻,大耳,口微张。整个躯体位于壶体,双手捧腹,身体魁梧,在小肢肘关节部位还以墨加以渲染,表示强健有力。两腿外侧,分别绘带爪指的折肢纹。人像两侧绘圆圈纹,背面绘蹲踞式蛙形人纹。需要注意的是,彩陶壶上人体像的性别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写到这里,我又突然想到了莫言和他的两部小说。第一部是《蛙》,这部小说让莫言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第二部是《丰乳肥臀》。这件彩陶壶就像是莫言这两部作品的结合体。

这就是我对这件彩陶壶的思考和分享,希望得到方家的指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博里的裸体浮雕彩陶壶,它身上究竟有多少远古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