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心◎朝思暮想

与人对话,我看到的常常只是人。这个人,无关学历、性别、年龄等等,我想看到的是这个人本身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可是有一天,我看见有人说,“你群里的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呢,我们群里的人怎么能跟他们比啊,是留学生跟小学生的差距……”那一瞬间,我忽然产生了对“小学生”的好感。小学生怎么了?

一个人,一旦有了学历的堆砌,什么事都高人一等了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了大学,未必就是真正懂得大学之道的人。当然,这里的大学和我们所认为的大学是两个概念。学习,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而不是“登高望远”,看不到人的存在。

忽然想起了“平等心”和“无分别心”这个概念。原是佛家悟道智慧。平等心在人与人相处过程中极其重要。人有职业之别,有种族、身高、年龄等差距,但平等心让我们在他人身上看见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摘:无分别智,又称为无分别心,是指舍离主观和客观的相对之相,而达到真正平等的真实智慧。

无分别智有三种。一、加行无分别智。是寻思的智慧,又称为加行智,是道之因。简单地说,就是把凡夫的分别心识修成无分别的智慧,也就是从凡入圣的知见跨越。想要把凡夫的分别识念,转为圣者特有的无分别智,需要的是正见的抉择。

二、根本无分别智。这是正证之慧,又称为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是道之体。根本智,乃是各种智慧的根本,因为它能够契证真如妙理,平等如实,没有差别。在《摄大乘论释》中运用了譬喻来比较加行智和根本智:如果一个哑人,知道了境界的义趣,却无法表达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人,正在领受境界,而无所言说,这就是根本智。再简单一点说,就像一个哑子没有吃过蜂蜜,但是知道蜂蜜的味道如何甜美,他无法表述出来,这是加行智;如果一个哑子正在吃蜂蜜,但是安享于静静吃蜜的的状态,却无法把蜜的美味告诉其他人,这就是根本智。一个是在理上了解,一个是亲证,这是修行阶次的不同。

三、后得无分别智。又称为后得智,是出观起用的智慧,是道的果,是分别一切差别相的智慧。据《成唯识论》中说,根本智和后得智属于同一种智,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后得智依根本智才能掌握佛法的真理,根本智需要依靠后得智才能在世俗世界的认识中发挥其作用。《三藏法数》中说:“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这种状态,就像《金刚经》中所说的:“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如果把根本智比喻为哑子吃蜜,却无法告知别人其中的美味一样,那么后得智就像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吃了蜂蜜之后,把蜂蜜的美味告诉每一个遇到的有缘人。

凡夫众生有分别心:因为有分别心,有了是非人我,善恶美丑。佛无分别心:因为无分别,所以无烦恼贪爱。无名利缠缚,所以解脱;佛和众生的分别与无分别根源于迷悟差别;众生迷,所以以假像为真。区分各种幻像;佛悟道。看各种像皆是幻,皆是无中生有。故为不二法,故为一。所以有分别与无分别之分这不是悖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等心◎朝思暮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