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永不言悔的家教

永不言悔的家教

文/石岩磊

点击这里听我的声音


即时通讯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直接、便捷等诸多好处,人们打开手机通过4G网络就可以进行视频聊天,对方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但科技的进步也将一些传统的人际沟通方式踢进了阴沟,比如鸿雁传书、鱼传尺素等典故越来越飘渺,而“家书抵万金”“双鲤迢迢一纸书”等诗句描写的场景也不会重演,可是书信留下的精彩依然璀璨夺目,这既包括许多名人的情书,也有一些经典的家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傅雷家书》。

1908年出生的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和美术评论家,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的著作。1954年,其长子傅聪留学波兰,后来移居英国伦敦,傅雷夫妇便与儿子儿媳不断有书信往来,长达12年之久,1981年这些信件被整理成集出版,成为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其后三十余年畅销不衰,究其原因在于里面既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又充满父母对孩子苦心孤诣的教导,因此这本书倍受教育界和家长的推崇。

我在为人父之后也装模作样地买了本《傅雷家书》,在慨叹作者拳拳爱国之心与博大精深才艺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生隔膜感,其中许多经典语录似乎与自己当时的生活存在很大差距,比如:“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所以我只是泛泛地从头到尾翻了一遍,并没有受到多大启发,但也有一句话却始终萦绕脑际:“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文学与艺术造诣极高的傅雷因何要口出此言呢?这成了我心头挥之不去的疑云,直到今天看到一篇介绍他乖戾性格的文章才如梦初醒。傅雷4岁时其父即因冤狱病故,是他的母亲将其抚养成人,老人家望子成龙心切,管教孩子十分严格几近苛刻,责骂和体罚是家常便饭,棍棒之下的确能出才子,可也扭曲了傅雷的脾性,这在他教育儿子时得以充分体现。幼小的傅聪在练习钢琴时,傅雷会因他的一时偷懒而大发雷霆,有时甚至抓着儿子的头发撞墙。

傅雷的暴躁性格在杨绛对其的评论中亦可窥见一斑:“傅雷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这就难怪他会用极端手段对待儿子,也就不难理解他要选择轻生之路了,在上世纪那个动荡年代里傅雷夫妇惨遭迫害,1966年9月3日,傅雷服毒自杀,他的夫人也于同日上吊身亡,与儿子的家书也便戛然而止。留给世人的除了唏嘘感慨,或许还应有理智的反思。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脾气性格除了遗传也与后天的塑造有很大关联,“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说明人在小时候烙印下的脾性会影响他一生的命运走势,傅雷即是典型的代表。母亲对他的严苛管教既让傅雷倔强不屈,为其在学术上的成就打下了性格基础,但也使他性情暴躁不近人情,为他愧对儿子和走向绝路埋下伏笔。我对《傅雷家书》又添了一丝疏离感,或许高大上的说教永远抵不过低到尘埃的身教,任何成功的育子之法都不可复制,唯有暖暖的亲情才不会过时吧。

现在,5G的脚步正款款而来,人际交流将变得更加便利,书信也会转身化作天边若有若无的云烟,但这也无所谓得与失、好与坏,我们不用担心将来的人们没有可资回味的印记,而人性也不会因科技的日新月异而突变,尤其是人们在年少时受到的熏陶还会为生命打上底色,决定着自身的运势走向。我也不会再细读傅雷的家信集,反而希冀他没有将自己的儿时梦魇复制给下一代,更希望天下没有成功的家书,只有永不言悔的家教。

        2020.6.23

你可能感兴趣的:(石岩磊/永不言悔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