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风家风代代相传

文/丘豸

我老家所在的乡镇有十四个行政村,二十几个自然屯。不知是哪位饱学先生所为,各个村子的名字都很雅致有品,诸如兴学、安福、善文、治平等等都很有层次感,不像别的地方那样土气粗俗。

其中有一个和这些雅称不太和谐的小屯子叫都家街,倒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早些年,我对这个小屯子并没有什么印象,也主观地从名字上产生一种歧视感来。为什么别的屯子名字那样好听,偏偏有这么一个另类出来?

但是后来更多的接触了这个小屯子里的人和事,逐渐颠覆了我原始的印象不说,还对它开始刮目相看了。

我最早接触这个小屯子里的人,是我中学的同学。其中几个和我走得比较近的,无论学习还是人品等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其中有一个是我所在班的班长,后来毕业考上了一个中专。

那时候大学的录取率太低,能考个中专也很了不起了。毕业后分配在县农业局工作,由于文笔不错,人品也好,尤其写得一手好字,赢得局长的青睐,工作不到二年,就提拔到身边当秘书。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后来不久,又被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发现,生生从局长手下撬到自己身边。就这样,我的同学成了县长的秘书。几年下来,县长很是欣赏,觉得当秘书有点埋没人才了,便提拔到一个乡做乡长。从此一路官运亨通,升为局长、副县长、县长,成为我们那届同学中的佼佼者。当然这属于个例,并不足以让我对这个屯子有什么认识。

后来,我到镇中心小学任书法外聘老师后,通过一些学生的接触,我发现这个屯子确有些不同之处,进一步颠覆了我当年的老旧印象。

这个屯子比邻外乡,位于东西两乡的交通线上,全屯也就两三百户人家,距乡镇所在地有八里多路。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我渐渐地发现,来自于这个屯子的孩子学习好的概率明显要高于其它村屯,学生的品行也都不错。

我在学校除了平时正常上课上班外,经校长特许,我可以利用六日两天在学校开书法班,来补充校内课时的不足。

当然这个班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为学校不收我的房租,再就是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我的学费定得非常低廉,每学期四个月学费才一百块钱。

即便这样低廉的价格,也有很多家庭不愿拿出来让孩子学习书法,主要是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写字并没什么鸟用。偌大的镇子,上千户人家报名学习的也只是寥寥二十几个。令我惊讶的倒是这个只有两百户人家的小屯子,却有二十多个孩子报了名。

每到周末,他们骑着自行车相约来教室上课,两个小时的课结束后,又一起欢欢乐乐地回家吃饭。我特意做了个调查,在他们当中,差不多有一半是班级中队干部,还有三个是大队委员,可谓是品学兼优。

两年多时间下来,在学校组织的书法比赛中,有差不多一半的奖被这个屯子的孩子拿走了。几个学期下来,基本上都是这样。我把这个总结成“都家街现象”,得到了校长的认同,并在学校的大会上表扬了这个现象。说起校长,竟然也是从这个屯子走出来的。

长期的教学,和小朋友们的接触,小家伙们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邀请我去他们村做客,说是他们的家长想见见我这个“书法老师”。碍于小朋友们的热情,我利用了一个下午去了这个屯子。

这下可给我的那些小弟子们高兴坏了,纷纷邀请我去他们家里看看。家长也盛情地要留我吃饭,这让我很感动。

这一次家访,让我对这个屯子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这个屯子有了更深的印象,增加了我对那些家长的敬重。

这个屯子的人勤劳能干,一个小屯子竟然有二十多个养蚕专业户,十几家种植烟草专业户。这两个项目都十分辛苦,忙起来起早贪晚,尤其烘烤烟草时不分昼夜。可敬的是这些家长为了美好的生活,不辞劳苦。他们当中文化水平都不高,但是在他们的心里非常重视子女的学习。别村的孩子一到了中学就有不少辍学的,而这个小屯子却很少。即便有些考不上大学,也会让孩子读个中专技校什么的,要么就让孩子出入学点手艺。整个小屯子重教重学形成了风气。

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他们村出了个县长,才带给他们的观念改变,就算是这样,那我的县长同学又是受了谁的影响呢?据说他们村还有一家的孩子在北京国家某部门任职呢!

所以,一定是他们村多年以来形成的传统风气,才出现了这样的人才,正是这良好的屯风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祝愿这种好屯风好家风,不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屯风家风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