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今读思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一 、5:16起床

大语文课程框架:

1.主题类

自我管理 学习学 追求(理想 成功 幸福) 爱与行动 交友 金钱观 真相与感觉 生与死  觉醒与成长

2.拓展类

行为经济学 脑神经科学 人类进化 前沿科技 心理学 史地哲学 未来学当下焦点 人物传记

3.文学类

国学经典 古典文学 现当代文学

4.底层代码类

学生感兴趣且有价值的主题,是课程的核心参照。

二、继续读徐莉《未来课程想象力》(82-108)

当下中国内地的教育实践,得到的大众评价非常低,暴涨的留学潮乃至低龄留学潮,是用脚给的差评。

学校教育素质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规划,设计者试图提供的是什么;传递,学校与教师传授的是什么?习得,学生最终习得的是什么。外部评价为主是“控制”取向;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结合是“保障”取向;为了成果改进的评价是“改进”取向。

泰勒认为,对学生需要和兴趣的满足、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确定“尝试性的一般的教育目标”,但任何单一目标不足以为明智的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必须同时使用三个信息源,然后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这两个“筛子”,帮助筛选确定精确的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这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中认知过程观、学术理性主义观、社会改造观和自我实现观没完没了的竞争,厘清各方各执一词引起的观念与实践的混乱。学生的自我实现、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展究竟应该哪个优先?讨论最终基于哲学的思辨—— “我们究竟想培养什么样的人? ”,和学习理论的发展—— “人究竟是如何学习的? ” “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是适合儿童的? ” (美国拉尔夫・泰勒,1994)

迄今为止,对课程产生影响的主要哲学思想有四种:永恒主义(古典主义)、要素主义、进步主义和社会改造主义。相关的课程动向有——

永恒主义强调,不变的绝对的价值观,颂扬传统文化,主张培养有理想的人,比如主张回归古典的施特劳斯,比如国内的传统文化热、读经热、国学热。

要素主义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主张培养有能力的人,说到应试和操练大家都反感,但实际上强调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仍是当下教育实践的主流状态。

进步主义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强调课程的适切性,鼓励教师成为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探究的引导者,提倡跨学科学习、活动和项目研究。不看实践,当下的学校都坚称自己“一切为了孩子” “让学生站在学校中央”,这算是深受各方欢迎的万用标签。

社会改造主义强调,教育要担负改善和重建社会的责任,教育要促进社会变革,教育平权、文化多元主义、国际理解、未来主义,这些热点都在其中。

阿伦・奥恩斯坦说,作为课程工作者是寻求中间区域,既不过分强调学科,也不过分强调学生;既不过分强调认知发展,也不过分强调社会心理的发展;既不过分强调卓越,也不过分强调平衡。

事实上,学校、教师实践中秉承的教育哲学多是混合态,所以能一边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追求自然、自由、自主,一边认为必须大力继承传统文华,书法、武术、京剧一样都不能少;一边面对区域性统一测查严阵以待,一边以未来的名义期望通过课程变革促进社会变革。

办学中,学校、教师的偏好很少经过反省,且一直在变化。只那些极端激进的变革者,过分强调某一极,无视其危害,从导致的剧烈冲突中曝得大名,获取利益。(美国阿伦・奥恩斯坦, 2004)

三、继续读王育琨《苦难英雄任正非》(61-102)

任正非这个名字有三层含义:一是“非即正,正即非”,一切都看大小环境;二是极度极致,极度正,或极度非,一定要与众不同;三是虚怀若谷,随心所欲,无为又无所不为。

一路走来在不顺遂中砥砺前行。当时在家里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面子是给狗吃的”,贤淑的母亲常常这样说,高级知识分子的父亲也常常这样说。无意间的一个口头禅,不断重复,就直接植入了任正非的潜意识。他从小就对面子和虚浮的名声产生了疏离感。他舍弃浅薄浮华,甘愿敦厚朴实。

43岁,他被炒了鱿鱼,离了婚,带着爸爸妈妈在深圳住棚屋。已过了不惑之年,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一无所知。本来觉得自己还是个人物,现在变得越来越无知,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

我后来明白,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我转而去创建华为时,不再是自己去做专家,而是做组织者。在时代前面,我越来越不懂技术、越来越不懂财务、越来越不懂管理,如果不能民主地善待团体,充分发挥各路英雄的作用,我将一事无成。从事组织建设成了我后来的追求,如何组织起千军万马,这对我来说是天大的难题。

灰度意识是大海意识。他不再重点盯着自己的一碗水、一锅水或一壶水,他直接盯上了大海。一切能量来自大海。在萌芽阶段,一切就已经非常清晰——把小我的知识资源归于大海、融于大海。

华为“四句教”: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

任正非意识到,天下无非两类是发生:一类是便利的好事都是来滋润自己的,一类是空前的灾难无非是来成就自己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洞见。

天地万事万物的真,是天地万事万物所呈现出来的趋势和自然法则,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天性,也就是通常说的“天真”。“天真”正是智者看世界的出发点。未来已经发生,只是还没有流行。唯有永葆“天真”的智者,才会分分钟抓住就在眼前的机会窗,才会全力以赴地扑上去,撕裂它,横着切,纵着拱,只落根本,实事求是。

华为能量方程式=喜爱(目标)x专注( 死磕)x做好(绝活)

专注死磕,代表一种对目标的至诚,代表一种专注、一种把生命交给目标的勇毅。死磕!死磕!死磕!代表了一种与目标同生共死的决心,没有深深地大爱和悲悯,就无法产生这样的勇毅,被喜爱的目标才能自我激励。

当然,有了远景目标,有了专注死磕,你还需要拿出与众不同的绝活,否则所有的东西都没有意义。人靠绝活立身,企业靠好产品实现高收益。这是每个工作的标靶,不射中标靶,一切当然无意义。

第一,中国首先要保护知识产权,才会有原创。第二,我们的人要耐住寂寞,现在泡沫化的社会中不会产生科学家。几十年以后我们还在泡沫边缘化上,最后会被历史抛弃,所以我们还是要踏踏实实耐下心来做学问,太难了。一个浮躁的社会重归理性社会,需要几十年的回归。本来社会就不应该主动泡沫化,过多的泡沫化再倒回去太难。要几代人重回冷静,队伍中才会有真正的科学发明。像日本人得了诺贝尔奖后,日本媒体都在批判反思,这些成果是几十年前做的,现在的日本社会还能抓到这样的机会吗?日本社会浮躁泡沫了,媒体批判,社会就反思为什么几十年前能做到,几十年后却做不到了。日本比我们还要踏实得多。我们去年屠呦呦获得诺奖以后,总是沉浸在过去的温床上,一种复古的潮流又在兴起。这就是差距。所以我们要成为世界文明的主导,还是要回到理性上。

我认为,第一,我们的创新,要向美国学习。美国的创新是不竭的动力。第二,要向日本、德国、瑞士学习,发挥工匠精神,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东西。日本有个小公司研究螺丝钉,几十年就研究一个螺丝钉,它把螺丝钉做到不会松开。全世界的高铁、飞机高速运转的设备都用它的螺丝钉。如果不是劳动法的影响,全世界的汤勺都是德国制造。高级水晶杯、高级的银餐器都是德国小村庄生产的,我去过两个小村庄,他们打出来的表格说,他们从来不谈销售,他们谈占世界份额的多少,村办企业啊,讲的是它占世界份额的多少。所以这一点来说,我们要回归踏踏实实的经济,经济的增长不可能出现大跃进。(2016年,任正非在巴塞罗那恳谈会上的讲话)

在混沌而泡沫弥漫的社会,任正非坚守灰度哲学,凭借信仰走出黑洞、驱散泡沫,老子曾有过经典描述。《道德经》第21章写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直译过来是这样:大道表现为具体存在时,模模糊糊,并不是非白即黑。模模糊糊中,有若隐若现大的景象;恍恍惚惚中,存有物质的巨大无穷性;在混沌灰度之中,万物都有精灵,这个“精灵”就是万事万物的基因;这个精灵实实在在,就维系在一个“信”上。你信,它就有;你不信,它就无。从远古到现今,万物众生莫不呈现这样的规律和真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昨今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