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有感

  今天听了师父的《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师父以“摘苹果”导入:最高点的苹果摘不到,使学生理解“高”。接着师父利用:笔直的树 倾斜的树和倒下的树三副图片询问学生树的高在哪里?这一设计让我眼前一亮,特别是倾斜的树木能与后面钝角三角形的高可以画在三角形外部做铺垫;以及出示倒下的树时向学生提问:这时你会说这棵树真高还是真长?

  之后师父在三角形的画高过程中将“高”所对应的“底”称为“地”,形象地保留了导入环节树木的地面。我觉得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具体事物转换为几何直观的能力。特别在在这一节新课中,“高”与“底”相对应的概念。

  在练习三给钝角三角形画外部的高时,我觉得这是一大难点,回想自己小时候也是琢磨了很久。而听了师父这节课,我自以为的理解是:先确定好“地”,然后找到最高点,最后做最高点和底边的垂线(若底边不够,可以做延长线)。也不知道自己的解释是否正确。

  这节课总体结构对我来说很新颖,对于“×××的认识”这种新课,一贯以来我都是先从定义入手,而师父这节课重点在画高,到最后和学生共同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定义,在教学过程一系列操作下,学生也更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和判断这些新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