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我们中国人,一听到这个纪年名词,就马上会联想起晚清时期发生在中日之间的那场“甲午战争”(1894年7月—1895年2月)。以及在黄海波涛上那场激烈的“海战”:中国“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和日本全力创建打造的“联合舰队”相遇并进行对决5个多小时,损失惨重,只得退守威海卫和旅顺港海军基地!而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经过五大战役:丰岛海战(1894.7)—平壤战役(1894.9)—黄海大东沟战役(1894.9)—辽东半岛战役(1894.10)—威海卫战役(1895.2);头尾历时共8个月左右,大清的海军劲旅“北洋水师”最终惨遭全军覆灭,满清完败!经过30多年“洋务运动”所积累的丰硕成果毁于一旦!而最后一场“威海卫战役”,就发生在山东威海湾湾口的刘公岛及周围海面。
今年的金秋时节(2021年10月15日开始),南开大学教授李新宇先生,在山东的威海和烟台,举办一场“重回甲午海战历史现场”的讲学活动;15日开始,我们全国各地爱好文史的近20多位学子,齐聚威海和烟台,聆听老师对当年扭转我国国运、以至影响至今的这场战争的深度解说;17日,我们并跟随着李新宇老师和师母一起,乘艇登岛,登上刘公岛,寻觅当年甲午战争遗迹,凭吊不屈的北洋英魂,感受中华帝国国运的转折,沉思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12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日本叫“日清战争”,中国叫“甲午战争”。日本人以地缘命名,用地缘来承受历史之重;而我们中国人以年轮命名,用时间来承受历史之重。看似无甚意味的命名,还是显露了一种心情一种姿态:一个是巳经发生,不值再提。因为从地缘政治来看,“清朝”早巳成了历史名词,“日清”这个概念也成过去式,在这里历史记忆不再亮眼;而另一个强调永志不忘,60年一个轮回,只要是甲午年,就必然会重新想起那场战争,成了一个民族永久的历史记忆!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威海湾湾口,岛面积仅3.15平方公里,这是一个森林复盖面积达87%的美丽小岛。刘公岛地处黄海北端,“疏峰拱秀,砥柱中流”,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共扼渤海咽喉。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跡,重回历史现场,并浏览了“甲午战争纪念馆”、海军公所、威海水师学堂、丁汝昌寓所、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等场景,有旧地遗址也有新馆;这眼前所看见的一切,让我们重新拂去历史的尘埃,回眸和反思当年的历史沧桑!
中国的晚清时期,身处东亚的中国,自19世纪中期以来,经历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磨难,从1864年开始,迎来了皇权专制王朝的最后一个“中兴”——“同光中兴”,历史书上称为“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同光中兴”的主要内容则是“洋务运动”,从“冷兵器时代”转向“热兵器时代”,并开始创建新式的“北洋海军”,正在蓬勃地开展起来,这次中兴,不属于崛起性质、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中兴”,只是在走下坡路的帝制社会为应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而迎来一个发展期;从1861年以“安庆军械所”建立为标志的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自强”、“求富”。 其指导思想则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形成,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1842年,由当时的林则徐和其幕僚大学者魏源在编译〈海关图志〉时,在该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成为后面1961年开始“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第二阶段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时期,代表人物是林则徐的弟子,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冯桂芬之思想,上接林、魏,下启康、梁;在他的著作〈校邠庐抗议〉中,就提出“惟善是从”,并提出当时的中国,“六不如夷说”,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句巳是后期晚清重臣张之洞在1898年7月出版他的〈劝学篇〉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先声了;
而1888年“北洋水师”的成军,就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学习西方,亮剑海疆,巩固国防;
估计上帝是为了磨砺中华民族,从地缘政治角度上,给我们按排了两个强邻:一个是北面的俄罗斯,这是一个地跨亚欧大陆,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大帝,一是17世纪1682年即位的彼得大帝和18世纪中后期的叶卡捷琳娜大帝,俄罗斯在两位大帝的统治时期开始崛起;彼得大帝雄才大略,从少年时代起就感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青年当政后,又随团去欧洲游历,考察西方文明的种种;回国后,“向西方学习”成为他的主要政治改革指导思想,并在国内全面强力推行“全盘西化”过程,“用野蛮战胜野蛮”,在彼得一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巳成为欧洲大国之一。可以说,近代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无不源于彼得一世时代。而俄罗斯民族,历史上是一个好战的“战斗民族”,更是一个对侵略和领土扩张有着极其狂热及嗜好的民族,并为此侵占了我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而另一个强邻就是东亚的日本,对于这个国家的研究,不得不说的几位作家和他们的著作:晚清时期著名外交家和诗人黄遵宪于1882年完稿及至1895年年甲午战争后、及次年才被重视并出版的〈日本国志〉、民国时期戴季陶先生的〈日本论〉、二战时期美国女作家鲁思.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以及近几年新出版中国学者李永晶的〈分身—新日本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中国作家马国川先生的“日本三部曲”〈国家的启蒙〉、〈国家的歧路〉、〈国家的重生〉,对日本国各个历史时期:从国家的启蒙和崛起—走入歧路—走向毁灭及重生过程,以及大和民族的国民性,给予了多角度的研究和分析,使我们对这个东瀛岛国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
19世纪前期的日本,和当时的中国一样,因世界航路的开通,面临着西方文明的“西学东渐”和列强的“船坚炮利”频频叩关。由于一直来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内则是“幕府将军”把持朝政近700年;而面对1840年中英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若大的中国却抵抗失败并被迫打开国门,和1853年的美国佩里将军的“黑船来袭”,给日本大和民族以极大的震动,他们意识到自己历来所固守的“唐化日本”巳经不行了,而对西方文明及“船坚炮利”的抵抗也是无效的,日本志士则顺应潮流而采取开国,并开始实现了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的转变,而日本的“和魂洋才”思想,比中国19世纪六十年代开展“洋务运动”时的思想家冯桂芬和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中体西用”主张,更具包容性;日本的“洋才”不仅指物质文化,还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日本从此开始了一系列的维新变法:尊王攘夷、倒幕运动、大政奉化、明治维新、废藩置县,经过1868年的“明治维新,并在1889年并颁布《帝国宪法》 ,确立近代天皇制,初步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
而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运动期间,伟大的思想家福泽瑜吉曾三次出访欧洲和美国,对西方文明感受颇深,他目睹了欧美国家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船坚炮利、富国强兵和工商繁荣,也反思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帝制国家的相继没落,遂萌生“脱亚入欧”的思想。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最大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的著述有两大标志,一是发表于明治8年(1875年)的早期著作《文明论概略》,另一标志是明治18年(1885年)发表于由他主持的《时事新报》上的《脱亚论》。并提出“脱亚入欧”的思想,引领着大和民族的不断前行;“脱亚入欧”,是日本近代化以来、明治维新开始后产生的社会独特文化符号,即倡导“全面西化”;而“脱亚入欧”思想的实质,就是拋弃“唐化日本”,从这里也可看出,日本在历史上是一个文明次生国,它没有“固陋之见”,在历史进程中向一切先进文明学习是大和民族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优点;从18世纪即开始兴起的向欧洲荷兰学习的“兰学”,可以说是19世纪明治维新时期“脱亚入欧”思想的早期预习和滥觞。从此的日本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全盘向西方学习,加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但同时伴有浓厚的封建性与侵略扩张性。
近代日本首场的对外扩张和对外战争,就选择了历史上曾经是老师的中国为对决对象;这场战争,其大和民族充分展示出其狂热“民族主义”及其好战的一面;只此一战,完败中国,全歼李鸿章一手创办的、以原淮军为基础的“北洋水师”,后续中日双方在日本下关签订的〈马关条约〉中,日方主要提出四点要求:一、要求朝鲜脱离中国的宗藩体制而独立;二、要求中国割弃台湾岛、辽东半岛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三、前后赔款2.3亿两白银;四是允许日本资本进入中国投资;〈马关条约〉的签订并实行,大大增强了日本的国力,使双方攻守之势易转,中日师生之尊易位,并跃居“亚洲第一“,民族自信心大大增强。
朝鲜,是我们历史上曾经实行“宗藩体制”中的一个重要藩国和重要邻国。回眸古今历史,由于它对我们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它的一举一动,都牵涉着我们的神经,我们曾经为它打过两次不计血本的战争;这是一个至今为止,不断缠绕着我们,让我们不断付出血本和代价的国家。
我在去威海参加讲学之前,购买了青岛史学作家李洁的〈晚清三国〉一书,并认真阅读了这本大部头(700多页面)的书籍。李洁,是一个偏爱在历史遗址上独自找寻与验证真相的非虚构写作者,喜欢用文字搭建历史的真实场景;因机缘巧合,使他走进了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在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战争”的历史场景;为了写好这本书,他三次东渡日本,去就近解读战争的策源地和一代军政巨头的生长环境;并专程赶赴远东名城海参崴,零距离地打量当年参战的主角—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并多次造访辽宁大连的旅顺口以及它的“203”高地,这里曾经留下了日俄两国士兵累层叠加的尸体和血迹;多次驱车驰骋在辽宁大地上,重寻当年的历史遗迹,并经过几年的努力,写出了这本内容厚重的〈晚清三国〉这本书,并于2019年出版。为我们尽量真实地解读当年这场战争的全过程,以及战争过后,日俄双方各个军政巨子的人生结局,作者在书中,夹敍夹议,写的精彩,颇具可读性。此书的阅读,为我更加清楚了解这场战争的一个完整过程。
甲午战争的十年后,日本挟战胜国之威,因甲午战争割地赔款期间发生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中的主要当事国俄罗斯结下宿怨,并因俄罗斯为了控制远东地区,而宣布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直达中国的东北及旅顺口,触动了日本敏感的神经,及因双方在我国东北和朝鲜的利益中发生严重冲突;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并以小博大,开始挑战欧洲列强之一的俄罗斯,终于爆发了“日俄战争”(1904年2月—1905年9月),而日本则把这场战争,称之为“日露战争”,一是因俄罗斯国名的日文音译之故;二是把俄罗斯比喻为清晨的“露水”,而喻日本是早晨东方升起的太阳,清晨的“露水”碰到太阳就消散,以此展示自己必胜之信念。强强对决,这是一场惨烈之战,日本以死亡8万多人,俄罗斯死亡4万多人的极惨烈结果,惨赢了这场战争,亚洲的黄种人第一次战胜了“战斗民族“的欧洲列强之一的白种人,使整个世界为之震动,并使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列强之一。
日本在近代史的两场战争,第一场日清战争,奠定了日本成为亚洲老大的地位,由于战后双方签订的“马关条约”,导致中国的割地赔款,赔款金额高达2.3亿两白银,使日本国力大为增强;而满清政府进行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终结,损失惨重,并由此打断了中国第一次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对中国而言,这次的中日较量,让曾经不被放在眼里的学生日本这个蕞尔小国彻底打败,全国的知识精英阶层内心受到极大震动,如史学家马勇先生所言:“导致最严重的一点,让中国人丧失了自信心,内心有点乱了方寸”;后面所进行的戊戌变法、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开始以一种激进方式加速进行改革变法的步伐,而在这期间,又发生袁世凯和张勋辫子军的两次“帝制复辟”;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方法都尝试了一遍,最后都没有取得完全成功;一种“救亡图存”的强烈心态,主导了战后的种种政治改革,“救亡压倒了启蒙”,开始在现代化转型路上激进行走,缺少了一种审慎而从容的大国心态。
对日本而言,与甲午战争相比,日本人的记忆深层是10年后的日俄战争。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既然这两场战争都是近代日本走向国民国家的一个祭奠,为什么分量的轻重和意义会如此悬殊?原因很多,难逃视野的一个解释是日本人的记忆图像是清国积弱,俄国超强。与积弱的清军打仗即便胜了有何荣耀可言?与超强的俄军交手,即便死人再多,也是了不起。这个历史记忆,日本人至今还很鲜明。所以日本人至今害怕的仍然是俄罗斯,毕竟俄罗斯对日本来说,也是个好战的庞然大物,恐俄症是无法治愈的顽疾。
近代史上的两次战争,日本强势崛起,成为世界列强之一,尝到甜头后,野心勃发,从此,这个亚洲的“战争狂人”一路狂奔,后面到了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又疯狂的发动了侵华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以及以“袭击珍珠港”为开端的太平洋战争,最终触犯众怒,遭受以美国为首盟国的沉重打击,导致最后两颗原子弹落在自己头上,日本为此坠入“毁灭境地”,1945年8月天皇宣布接受“波斯坦公告”而“无条件投降”。一个小小岛国,不自量力、穷兵黩武,把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推到一个惨遭毁灭的境地,直至被美军占领本国全境,并接受美国麦克阿瑟将军领导下的民主改造,大和民族才算得以“凤凰涅槃”,逐渐被改造为一个民主国家。
我们在刘公岛的海岸边漫步,我在想:这个岛虽然面积不大,却承载着历史之重,甲午之殇;我们的中华古国,曾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它的早期,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是亚洲的中心;而当世界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等接连登场;尤其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发生,建立起“王在法下”的君主立宪体制,并迎来“工业革命”时代的来临。西方文明开始崛起时,而我们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梦里固步自封、“夷夏之辩”的沉疴里难以自拔,古代文明的历史包袱何其沉重;包括世界上的其它三个古国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两河文明,莫不如此,最终远远被崛起的先进文明所超越。
而在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一个以天皇为中心、强势的“君主立宪”政权时,此时是上下一心,强烈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弥漫朝野,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盛行,一个青春萌动、血气方刚、野心勃发的大和民族,奋力想踏上大陆,通过武力扩张走向世界,最终却反遭自己野心的反噬,教训不可谓不深;反观我国,经过“周秦之变”,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而置郡县,两千多年的皇权“家天下”不断更替实行专制统治;以及历史上的两次异族入主中原,使整个汉民族慢慢失去了古代春秋战国时代那种充满“刚健血性”的性格,麻木的奴性在蔓延滋长;在近代的几场对外战争中可以看见,民众不知国家为何物,如甲午战争期间,满清王朝看去是一个“庞然大物”,士兵众多武器精良,而“平壤战役”一打响,军队一触即溃,不堪一击,毫无战斗力可言,由于专制体制的长期毒害,军队士兵完全缺乏“为谁而战”的自觉性,而百姓则毫无国家主人意识,皇权专制腐蚀了我们民族的“血性”,“惰性”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常态。在盛行“丛林法则”的时代,一个“一盘散沙式”的垂垂老矣的晚清,何以能抵挡当年正急于扩张、野心勃勃的大和民族;何况十年以后,这个民族并敢以小博大,挑战庞然大物“北极熊”的俄罗斯,虽然惨胜,却无败绩。以此观之,晚清甲午战争的失败,应属必然。
海风轻轻吹来,拂醒了我们的思绪,此时的刘公岛,林木葱笼,秋叶绚烂;银杏金黄,枫叶尽染;我们向着大海眺望,只见太阳辉映下的海平面,波光粼粼,海鸥翔集;好一幅海岛风光,让我们这帮学子留连忘返!
夕阳巳慢慢地下坠,我们离岛登船准备回返,眺望蔚蓝的大海,海面上白色的海鸥们正奋力展翅飞翔;我放飞自己的思绪在畅想:我们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在经济层面逐渐兴起,民族开始激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新的气象。但如何真正地“走出甲午之殇”,走出“怨妇心态”,完成我们的现代化转型之路,还任重而道远!让我们领悟历史的启示,以大国开明雄健的心态,向一切先进文明学习,认真实行改革开放,“以人为本,以国民为本”,让国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让我们中华民族毫无愧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期待并展望!(全文完)
(写作2021年11月2日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