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蔡垒磊《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认知的解构与再思考

重新认识自己

认知是由从出生到现在的环境投射和自主意识共同进化而成的。

1,我们的记忆是被自我意识改造过的记忆

记忆经过一段时间后,它所呈现在我们头脑中的印象,是来自于我们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和压缩。里面可能掺杂了情感和主观成分,也可能包含了某些不知名时点的片段杂质。

我们是记忆的剪辑师,我们的使命就是创造一个虚假但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所谓现实,包括我们自己。

2,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习惯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之上,我们不是不能而是不想客观的评价自己。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呢?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评价往往是构建在他人的反馈之上

3,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不能看到某件事长久带来的收益,只顾眼前,缺乏动力去改变现状。

不肯用功是孩子的自制力不足,可自制力不足本质上不就是认知不足吗?因为认识不到学习有什么用,或者看不到学习与未来自己想要的结果之间的强关联性,或者根本认为他们无关,才会选择不用功。

现在你还能说,自己天生就是懒吗?懒并不是什么遮羞布,这恰恰体现了在认知上自己跟别人是有差距的。

4,机会在我们具备该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青睐我们。

每一个机会都是靠之前积累的碎片拼凑出来,哪有什么横空出现,一鸣惊人。

对于机会重要的是开启它的条件,但是机会不等人,你错过了这个机会后,之前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它会经过杂糅或者单独的形式在你人生中的某一段时间又跑出来。

对于机会,它随着环境不断变化、出现,我们能做的就是立马行动

5,自私刻进人类基因里,贯穿人类各种行为的始终。

自私本意是人人都有、真实,没有什么不好的状态,只是人出于“占便宜”的心理,将这种正常的状态才被“贬义化”了。“自私”这个词从进化论角度来看也是一样。

你不自私,意味着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很难存活下来,如此经过一代代的更迭和淘汰,我们自出生就携带了“自私”基因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6,获得好人缘的方式是拥有更多的正面资源

人缘包括“劳动型人缘”和“资产型人缘”,前者处于被动状态,也就是老好人,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需要靠此积累人气;后者处于主动状态,他们拥有主动选择的动力。而要想进入一个高层圈子只能先提升自己,否则就是耗时费力还不讨好。

7,先做起来,才有可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一句是“道理我都懂,只是懒”;另一句是它的变体,是“懂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两句话的弊端就在于我们是真的懂吗?或者即使你懂了,但这个道理所指引的方向或者结果并不是你想要的,那么你也不会去践行,更别谈过好自己的一生了,闭门造车是不行的。

重新认识知识

1,知识包括四个层次: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和智慧

信息知识是从外界直接摄取来的部分信息,包括学习教科书直接得来的知识、加工知识是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后得来的知识(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就是将大量加工过的具有强关联的知识进行排列、组合所以形成的一个体系;智慧已经成为了一种指导行为的反应,智慧是自下而上获得,而从别人那里得来的经验、知识只是最底层的信息。

2,将有限时间优先用于对有效知识的学习

碎片化阅读的好处是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被切割的时间片段。为什么大部分碎片化的阅读都不入脑,浅尝而止,反倒成了毒鸡汤呢?首先对对碎片化阅读所呈现的观点或者主题有过深入了解吗?更无法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3,完善自己的元知识是打造知识体系的关键

元知识是底层的基础和算法,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而深度思考则是对元知识这种底层算法的测试和修正的过程。“元知识”就是最基础的知识,知识体系的构建都是从此开始建立。

在建立过程中,可以用左右互搏的方式,即每当对某件事有了一定偏向后可以转向相反的立场,如此循环几次,本质就会慢慢显露。

4,分享的好处

首先它是对知识进行自我记忆和强化的过程;分享能够倒逼我们完善知识体系;每次分享后,需要将各种反馈进行分类和汇集,以更好查漏补缺。

5,如何长久地坚持学习

长久的坚持学习很难,因为他的成效不明显,甚至很漫长,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把目标分解为确定收益的短期目标。

6,知识不是无用,是你不会用

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寻找知识最佳变现的那个点,将自己所学的不同知识进行摆列组合,看能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7,如何成为价值中心?

首先找到自己的影响力范围,而后依据自身优势形成自身具有独创性的东西,持续输出的过程中以低价的手段来扩大影响力

重新认识金钱

1,人格决定钱格,金钱影响道德

在市场体制下挣钱就是他人对于我们提供价值的认可程度。

在金钱因素以内,富人背弃道德的阀值远高于穷人;穷人并非天生道德低下,只是他们受到的诱惑更多,如果连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就很难去保守道德。

2,渴望程度决定努力程度,正确方向上的努力程度决定成绩

一个人的渴望程度决定了他的态度和行为,没有强烈企图心的人就会在行为上产生更多懒惰。如何让穷人充满野心呢?那就将其置于充满野心的环境中。

3,关于10000小时定律

好多人在某一个行业或者领域超过了1万小时,但提升不大,依旧原地踏步。纠症在于好多人的努力和积累是在既有成熟区里进行的,只会让我们更加熟练,但仍旧停留在同一层次。我们需要的状态应该处在经过努力、突破后可以达到的学习区。

4,省钱与花钱

普通人很难跨越时代去思考,他们的价值观一般形成于既有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现状,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正确的省钱方式就是要弄清楚那些是我们的成本,省钱后会增加那些隐形和理性成本以及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可省钱也不代表乱花钱,“乱花钱”就是指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也没有得到有效体验感的花费。

重新认识时间

1,时间作为变量是可以赚的,它不仅是物理上的概念,也是人生哲学上的概念

这个“赚”体现在不同的经历和体验,经历差距越大,挣的越多。而数十年如一日主要因为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经历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但对于匠人而言,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难道就不好的吗?好,但本文所说的“赚”时间是从人生经历和体验感方面来侧重。

2,时间就是生命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暂用他人的时间就是消耗生命,需要付出代价

要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首先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时间价值。自己的时间价值提高后,潜意识里也会尊重别人的时间。所以再花费他人时间时,要合理支付价格,这是对生命的尊重。

3,注意力才是计算有效时间的关键,滥用注意力的隐形成本非常高。

管理时间实际上是根据时间刻度来管理自己,而注意力就是我们管理自己的关键。注意力是使用时间的方式,注意力的价值在于时间稀缺的特性。同时应该知道我们在使用注意力时,都伴随着无法做另外一些事情的隐性成本。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衡量,寻求注意力价值的最大化。

4,近似估算时间价值是选择的关键

选择是如何使用接下来时间的决定。当我们对时间进行选择的时候,要客观理性的选择合适的计算方式。此外,还要客观评价损失,毕竟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远大于同等收益所带来的正面情绪。

重新认识关系

1,行善或者关心他人,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

行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自己情感方面的需要,通过这种行为让自己更高尚、更有优越感亦或者让自己更有同情心等。

2,划清自己的界限,尊重他人的界限

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界限感,也就是保持分寸。但这个界限并不其固定,它会随着时间、阅历、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尊重他人的界限是维持交往的重要因素。

3,我们对某件事的情感并非是对事物本身,而是对我们自身附着在事物之上的各种念想和辛勤劳动等

我们之所以某件物感兴趣是因为它注入了我们的情感,也可以理解为是我们的“分身”。我们对凝结在其它东西上面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产生了感情,付出越多,感情越浓烈去。

4,关于父母对孩子的付出

父母不能单方面一味的对孩子好,否则父母一味强加到孩子身上的情感,只会让彼此之间更加疏离,而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心血有感情。

5,恋爱的婚姻要保鲜,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

任何情感的产生都是源于利益,充实爱的前提也是对方有吸引自己的地方。

6,城里的人情味淡了吗?非也

乡村的走亲戚除了世俗层面上的道德规范,还有人情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目的,这使得低价值的人更有可能攀上高价值的人

城里人的生活圈子大了,对这件事也看的更透彻,他们更乐于平等交换。当利益关系被剔除后,人们也能够以最舒适的姿势享受情感。

重新认识人生

1,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

人生是一场经历,我们人生并非是机械的从一个目标赶到另一个目标,而是在此过程中将客观事物反应到脑子里的那些思想、记忆和情感。

于人生这场长河而言,我们都害怕漫无目的,所以总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找一些原本并不存在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设置目标,达成目的,但更重要的是这段历程带给我们的体验。

2,格局是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下层没法看清上层的世界。

格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成认知层次。格局的高低会造成人们精神空间的差别。同样一朵花,我们看到了就是一朵花,诗人眼里可能就是一个微缩的世界。说到底,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高自我格局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蔡垒磊《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认知的解构与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