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之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也有史料认为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之青莲乡。祖籍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诗词意思:

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注释: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长风:远风,大风。

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

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

发:秀发,诗文俊逸。

俱怀:两人都怀有。

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

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览:通“揽”,摘取。

览明月:《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版)作“揽明月”。另一版本为揽。

销:另一版本为“消”。。

称(chèn)意:称心如意。

明朝(zhāo):明天。

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

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

扁舟:小舟,小船

诗词鉴赏:

宣城,江南名城,在安徽南部。史书记载:“宣城重镇,陪京之南,制天险之津梁,据三楚之襟带”,历代迁客骚人皆因其境内山川秀美而吟咏不辍,故有“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美誉。盛唐时期,宣城亦随着南方经济的逐步开发,成为当时江南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来到宣城,就不能不提李白。李白现存诗作九百余首,其中于宣城所写就有 42 首之多,而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言更是不胜枚举,如《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如《望敬亭山》中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更如,我们今天分享这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诗中的宣州就是宣城。话说李白于公元 742 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

公元 753 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接受故人的邀请从河南梁园南下宣城游历。他之所以爽快地接受邀请,除了因为其本身就爱玩的天性外,另外也是因为谢朓(tiǎo)。

谢朓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杰出的山水诗人,与大诗人谢灵运并称“大小谢”。而“小谢”谢朓更为李白所推崇,被视其为偶像般的存在。

因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所以李白曾作诗云“一生低首谢宣城”,意思是这辈子我只向谢宣城低头。诗中的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就是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位于陵阳山巅。

登此楼而望,满城风光尽收眼底。李白来到了宣城之后多次登临此楼,也因为李白的到来,谢朓楼从此更具人文内涵。

这首诗题目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看就是一首送别诗。

当时,李白有一位族叔名为李云,是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他与李白在宣州相遇,不久后又要离开,所以李白为他在谢朓楼设宴送行。

日月如流,光阴如梭,已去之昨日无法挽留,方来之烦恼忧愁又难以抵御,令人心烦意乱。然举目四望,寥廓明净的秋空,万里长风之中,大雁悠然而过。

人生亦如白驹过隙,不可稍驻,何苦自寻烦恼,不如开怀畅饮。昔日蓬莱文章,建安风骨都是逸兴不群、壮思飞越,中间又有谢朓,诗风清新秀发。

传说仙府秘籍收藏于海上仙山之一蓬莱,所以东汉将朝廷图书收藏馆命名为蓬莱;东汉末年,曹操父子三人和孔融、陈琳等七位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劲,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在这里,李白借“蓬莱文章”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而将自己以谢朓自喻。

畅饮高楼,酒酣耳热,豪情油然而生。飘逸之兴、雄壮之思,似乎也要腾空而起,直冲云霄,摘取天上的明月。

然而,豪情过后是寂寞,眼前的现实终究难以直面。

诗人看到谢朓楼前那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禁又发出感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那扑面而来的忧愁滔滔不绝,无法排谴。

人生在世,贵在称心如意,如果不能,不如抛弃头巾、披头散发,驾一叶扁舟,遨游江湖之上吧。

整首诗,李白感慨万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

开头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直截了当地抒发了一腔愤懑之情。

为加强语势,第一句十一字中诗人连用九个仄声字,第二句又用三个平声字来救转,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诗人满腔怒火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开头 ,开门见山、大气豪放,使我们迅速了解诗人的内心,从而产生共鸣。而诗的结尾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亦显得洒脱豁达 ,它不仅把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激愤鲜明地表达出来了,而且还能发人深省,去思考诗人的言外之意。

此外,诗中史实的活用,让我们很容易从谢朓楼联想到汉魏六朝著名诗人的业绩,追昔抚今,尤显今日“天生我才”之生不逢时。

而“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大胆想象和夸张 ,也愈见诗人抱负的高逸、不凡;同时“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显出诗人悲愁的似水难断,烦忧的深重无边。尤其是“水”、“愁”等字的重叠复用,美如珍珠,耀人眼目,形象地加强了诗歌的愤懑苍凉感和流转哀深、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正是因为如此,这首诗几乎每一句都是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名句,被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诗文创作中多次使用,可谓字字珠玑。

知识拓展:

谪仙人的来历:

李白游历天下后,到达长安求仕途,他通过向玉真公主献诗,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有一次,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

练习思考题

1、“弃我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说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表达效果。

3、最能表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向往追求的诗句是哪两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高远志向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4、对《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 、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 、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 、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5、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

6、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

7、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8、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9、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答案:

1、写出了诗人心烦意乱,忧愤的心境。

2、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表现了愁思的绵长不断和难以排解。

3、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4、 B

5、愁

6、”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

7、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8、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9、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你可能感兴趣的:(送别诗之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