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关羽为何从不自称“山西关云长”?

《三国演义》中,好多人喜欢在打架前自报家门,尤其是刘备手下。

张飞喜欢喊:我乃燕人张翼德!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

自报家门之后,对方就会很给面子,该退走退走,不退走的就会死得很难看,被张翼德赵子龙拿到一血。更有夏侯杰这种专业捧哏选手,张飞一生喊,自己直接吓死。

从自称来看,三弟四弟这两位河北人,都很为自己的故乡骄傲,所以在自己扬名立万的时候也给故乡做了一把广告。

可是他们的二哥似乎却从没想过为山西人打一打call,喊一声“山西关云长”来表现一下山西人的豪迈。

作为《三国演义》最主要的人物之一,被后世称为“武圣”的关二爷,一生换过多次自称,除了对刘备和一位老和尚自报家门外,从没说过自己是山西人。

原因无他,只因他是杀了人的逃犯,当然不敢对外宣称自己的来历,万一弄不好被跨省了就追悔莫及了。

因为不能自称山西关云长,所以关羽在全书中的自称变了很多次。

初出茅庐跟着刘备混入十八路诸侯中讨伐董卓时,关羽主动请缨去打华雄,当时他没有什么官职,只是刘县令手下的小小马弓手,所以他在盟主面前自称是“小将”:

“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以关羽的强大自尊,当然不会自称是“马弓手关羽”,但是又没有其他的称谓,所以只好自

称“小将”。

对自己人说是小将,到了两军阵前更没法说自己是谁,所以面对华雄,他连阵都不叫,直接手起刀落斩了耀武扬威的华雄。

多说无益,直接开打——这样的方法被关羽用过多次,后来颜良文丑都是怎么送的人头。

经过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之后,关羽的名气打出来了,所以在第十九回,关羽埋伏打吕布时,就没有再喊小将,他喊的就是“吕布休走,关云长在此!”——这次为什么喊呢?因为他打不过吕布呗。

喊是为了威慑,残血吕布无心恋战,略微应付一下转身就跑。

注意,他喊得是吕布休走,喊对方的是名字,自称的也是名字。何也?

因为吕布是一方大员,还有朝廷封的爵位,关羽虽然厉害,但也知道自己跟对方的地位身份差的很远,这样只喊名字,就把自己跟对方放在一个水平面上,不吃亏。

到了千里走单骑时,关羽已经在曹操帐下斩颜良、诛文丑,有了爵位“汉寿亭侯”。

一路走到洛阳城外,他对拦路的韩福就自称“吾汉寿亭侯关某,敢借过路”,在黄河渡口,面对秦琪,他也是自称“汉寿亭侯关某也。”

关羽在这里自称爵位,一方面是因为关羽是私自出走,没有曹操的批示,所以要用爵位来压对方一下。另一方面,关羽非常看重这个爵位,毕竟这是汉室正统封的,是主流社会对自己的认可。

可惜这两位都不买账,狠狠地伤了关某的自尊心,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不过这样的爵位自称也分人,刘备败走当阳,曹操紧追不舍,关羽率军来援,面对曹操,关羽就没说自己是汉寿亭侯,而是说:“我在此等候多时了。”

关二爷的汉寿亭侯爵位再大,也是人家曹操为他争取到的,在曹操面前,他当然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侯”,只好自称“我”。

到了后来,成为荆州老大时,成名已久的关羽再也不需要用名号来吓人了。在北伐襄樊时,面对叫嚣的庞德,关羽又回到曾经的自称关云长:

“关云长在此,庞德何不早来受死?”

混到关羽这份上,关云长这三个字就是最大的招牌,再也不需要别的形容词来衬托了。就连“汉寿亭侯”这四个字,也是因为关羽才被大家知道的,要不谁会知道汉寿在哪,亭侯又有多大级别呢。

现实世界中,我们也能发现这样的现象,初出茅庐的小孩子,一开始都喜欢用大名号来吓人。一中梅西、小区吴彦祖,初三黑旋风,等到年岁渐长,就摒弃了自己封的名号,改成了社会对自己的承认,改成我是经理、队长之类的官名。

再往上走,被生活狠狠地按在地上摩擦过了,或者混出名堂德艺双馨了,就不再需要自己介绍自己,混得不好没有人需要你介绍,混得好了自有身边人介绍,自称也就变得没有必要了。

真遇到别人不认识又没人介绍的情况,一般也都是自己说一个名字,让人如雷贯耳一下就可以了。

比如关羽这样,自称“关云长”,而不会说自己是:

吾乃汉寿亭侯、桃园三杰之一,护送嫂子过五关斩六将者、山西的卖枣人、杀人者,刮骨疗毒先行者,荆州及全境守护者——关羽关云长是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常山赵子龙、燕人张翼德,关羽为何从不自称“山西关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