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的故乡在古浪县干城乡大鱼村。时下,乡亲们响应国家下山入川的号召,搬迁到一个叫做黄花滩的地方去住,据说老家全部复耕推平,不复存在,地图上再没有大鱼沟这个地方了,思绪万千想家之情油然而生脑海里不时响起,而是老人们,特别是我爷爷讲述的一个个动人的传说,现慢慢回忆整理出几件来,一是表达对故乡的留恋,二是让家乡的后辈人对故乡的历史略知一二。

大鱼村名的由来

大鱼村坐落在毛毛山下旧时称“金山”。南依天祝县旧寺沟,东望景泰县寿鹿山,也叫,老虎山,北临古浪昌林山,西依乡政府所在地干城。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水峡沟水流经景泰县,寺滩等地进入黄河,属黄河流域。位置在天祝、古浪、景泰三县交接处。十条(十八里铺到条山)公路,天景天祝华藏寺至景泰公路穿村而过。村内居民四百多户,人口3000多人,因有一沙河自西向东穿村而过,有河南队和河北队之分,还有居住地如山根里的,寨寨队的,孙家台子的,年家台子的等等。

历史上的大鱼和整个天祝、古浪一样,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林木密布,气候潮湿,大泉滩泉水叮咚,马莲湖流水潺潺,松青柏翠,水草丰美,当时的村名叫聚秀川。现在村内文人墨客写字绘画起字号曰秀川山人秀川山樵,秀川人,等等。就来源于此。

因为林密草盛,是特别好的天然牧场。骑牧于河套地区的蒙古族阿赤兔等南下,以借地放牧为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抡骓扒里扒沙今大靖一带,劫掠窃据长达三十八年之久。松山战役后,朝廷为防鞑靼南侵,采取土门大靖一线至黄河西岸修筑长城,俗称边墙。在山区采取放火烧山,堵塞泉眼的方法,使蒙古战马无草可食,无水可饮,不战自退。这样做后果是滩川,浅山林木全毁,地表裸露,气候干燥,山光洼秃。聚秀川也就有名无实了。

何年何月起名叫大鱼,谁也说不清。但起的过程老人们是这样说的:历史上大鱼村属于永登县东山区管辖。裴家营,老城,花庄子,海子滩也属永登县管辖,有一年县太爷要去花庄子办案,当时的旧寺沟青沙岘是走松山永登的官道,县官出了旧寺沟,远远望见大鱼村上瑞气环绕,祥云笼罩,山环水抱,景色宜人,县官忙命停轿,对随行人员说道,前面村庄藏龙卧虎,必出将相之人,我一个小小七品官怎么敢坐轿而至,只能步行而过,当走到离村子还有四五里路在细看时,庙洼和山根洼貌似两条鱼儿,县官说,你们看,那两条大鱼多么壮观,进村行至汤家铺子前时,正在唱戏,那时村里有一班子戏子匠,满台的龙袍沙帽,帝王将相。县官说,原来这个地方人材出在戏台上,出假了,真是可惜。后来县官每当提起我村时,就说有大鱼的那个村子如何如何,这样人们就慢慢习惯叫大鱼了。

小时候去外地走亲戚,他们说大驿沟娃娃来了,想来叫大驿沟也有道理,因为那时我村属用永登县,裴家营,花庄子一带的人去县城办事,要经过大鱼,尤其是海子滩的旱地麦子劲道,出面率高,永登人叫东山麦子,专库保管,专供官家使用,那里的人们交官粮驼队,马车到大鱼一站,翻青山岘到松山一站,然后经坪城一站到永登。那时村有何家大店,高家小店等旅店供南来北往客商住宿打尖,也有不少官家差人过往,是个小小的驿站,又称大驿沟。七十年代笔者当武干民兵,在庙洼山顶上打云防冰雹作业,所用一门铸铁老土炮,炮身上铸有打渔沟三个字,究竟是笔误,还是就用那三个字,就不得而知了。

大鱼沟有山有水,交通方便,选择这样的地方作为修养生息之地,足以说明先民们的生存智慧和地理观念是多么的高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