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入青春期,不少父母忍受不了孩子的不听话“对着干”,失控似的也去跟孩子“对着干”,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处于敌对状态。
曾听过著名的“海格力斯效应”:
讲的是一种弹簧式的反抗行为表现,尤其是有冲突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管教越严格,孩子越叛逆;父母越训斥,孩子越顶嘴。
这其实就是“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的消极抵触心理。
育儿专家劳拉·马卡姆说过:
育儿最重要的规则是针对父母,而非针对孩子的。父母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才能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
所以,在叛逆期要改变水火不容的亲子关系,父母只有先改变自己,才可能改观。
第一,把孩子当成大人,认识到“孩子并非父母的附属品”。
教育学中的“尊重法则”强调:孩子的成长需要尊重,不要随意规划孩子的人生。
有些父母想着孩子是自己生的,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总认为自己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权。
不管他多大了,在他们眼里都是不懂事的小孩。
青春期后孩子开始叛逆,孩子渴望自由、尊重,希望有自己独立选择的权利,才会不遗余力尝试着摆脱父母的管束。
心理专家曾奇峰老师说过: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国土上的国王。在一定范围内,父母要尊重孩子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机会和权利。”
放下对孩子的控制,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当孩子“有路可走”时,他才有精力、心思做对的事情。
第二,适当跟孩子“示弱”,丢掉父母的权威。
比如“海格力斯效应”,父母越有权威感,孩子越反抗。这时,“示弱效应”最能发挥作用。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上讲过:
“12岁之后,父母的沟通方式一定要改变。最关键的,父母要学会示弱。”
只有向孩子“低头”,亲子关系才可能平衡。否则父母的强势、权威,会在无形之中打压孩子的主动性和安全感。
父母蹲下来,孩子才能站着与父母对视,遇到困难懂得寻求父母的帮助,真实勇敢地反映自己内在的声音。
适当跟孩子“示弱”、“认怂”,是一种“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智慧养育。
第三,少说话,多做正面表率
如果父母总在孩子面前唠叨,不分昼夜、不分场合地告诉孩子“我们就是为你好”、“现在要求你就是为你负责”。
孩子听久了不仅耐心没了,还会因为感受不到切实的爱而心生怀疑:说那么多,还不是父母的借口、说辞,要我好好读书,肯定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比起父母的言语,青春期的孩子更看重行为和态度。他像拿着一个放大镜,敏锐地觉察分析着父母的一举一动,试图验证父母所做的一切是否如所说一致。
只有父母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地告诉孩子:无论你怎样,我们都爱你,关心你,陪伴你。
孩子才能信任地交付自己内心的脆弱,敞开心扉欢迎父母的到来。
教育的神奇就在这里:
孩子多变的青春期中,父母要善于应变。从强势变成服软,从控制变成放手,从管家变成顾问,从决定者变成引导者。
孩子敏感的心才能有处安放,他才有喘息的机会和空间,真正学会独自面对复杂的世界,成熟掌控自己的人生。
父母对孩子最负责的爱,原来就是改变孩子之前,父母先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