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面前,人类可能只是一组数据

1、

AI,大数据是现在最热门的概念。曾经,人们一直在激烈地讨论人类何时会被机器人“灭掉”,李开复在新书《AI·未来》中将这个时间节点明确的提出来了,在未来10至15之间,50%甚至更多人的工作会被AI,也就是人工智能所取代。

我玩过有关编程的小游戏,通过撰写编程,可以让游戏中的人物按照你的指令无限次的做出指定动作;也可以把各种简单的程序优化成一套程序,让角色在遭遇阻碍的时候,能“机智”的左转,或是右转,或是回退。

你只需要总结有遇到的任何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将它们分类,然后你就可以根据这些分类写出对应的程序。通过程序的叠加,当然,这些程序不能互相矛盾,可以让游戏角色完成给定的各种任务。

相对人的发展和变化,程序的演变和迭代的速度是惊人的。通过输入有逻辑性的指令,程序的重复不会让人工智能感到疲惫,加上拥有强大的存储空间,不断优化的逻辑结构,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是一件再轻松不过的事。

那些大量重复、机械性的工作,最容易被取代的工作。

2、

当所有的领域都使用了人工智能后,一个人的外在甚至是内在的一部分,展现在外部世界时,可能就是一组数据。

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宗教信仰、职业、消费、娱乐、爱好、倾向,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数据记录下来,用于分析。通过不断积累,你会发现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可能不是你的朋友,你的亲人,而是人工智能。

它能精准的记录的生活,通过推算和演算,甚至能预测你的生活。

这个星期,你会出现在何时何地,与谁见面。上个月,你点开了购物网站上的一款泳衣的链接,但是距离你上次购买防晒霜以及过去很久了,近期也没有和亲友超过一般程度的频繁联系,因此说明,你可能没有海岛游的出行计划。

人类何止是没有了隐私,甚至连你的内心世界都在被窥视着,掌控着。

最近我体验了一个互联网版的算命。通过一个微信公众号,你可以联系到算命大师,然后非常传统的,我将我的生辰八字告诉了他,然后他说了一些事情,居然有点准哎。

那一刻,我除了有点惊奇外,我也会想,这个人不会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了我吧。要知道,在这个时代,用点技术去了解一个人,也是一件没有什么问题的事情。

在未来,一个小孩一出生,她的基因上载写的一切,加上她的家庭,她的一生就如同写在纸上一般清晰。

在她三岁时,在她的基因中,运动方面比较有天赋,但是她的骨质比较脆弱,不适合太过激烈或者容易受伤的活动,因此父母为她选择了跳舞的课程。

你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基因和大数据会告诉你。这对于选择困难症患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个福音。

3

我们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正在面临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作为人的那一部分正在被数字化,被瓦解。

因此我认为在未来会存在两种人:运用人工智能驾驭这个世界的人,以及运用人类才有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情感驾驭自己的人。

《AI·未来》的作者李开复提到,目前对于机器来说,有一部分是很难学会的,那是人才独有的,比如说创造力,整合不同领域经验的能力,以及富有情感。

因此如果希望在未来仍然有工作可以做,可以考虑这些方面的。

在未来可能有很多的人无业,但是依然可以生存下去。依托科技的发展,新能源领域和外太空领域的探索,以及政府的支持,会分配剩余资源让那些无业的人生存下去。

但是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去经历,去生存,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几千年来,人们对工作的依赖,人们通过工作而获得成就感和使命感,这一部分的缺失会成为一个问题。

以及人工智能带来的对于隐私,对于生命方面的威胁,这些都是应该被纳入考虑范围内的问题。

但是最令我害怕的还是,在未来,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而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所有有关我们自身的数据,最后是否会汇成一份“人类使用说明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AI面前,人类可能只是一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