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原本是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五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吴越先民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guo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jie上影响广泛,shi界上一些guo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guo务yuan将其列入首批guo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guo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guo教ke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guo首个入选shi界非遗的节日。
在我guo关于端午的传说和习俗非常多,我的家乡属古时吴越之地,也是端午文化的始发祥地。在我记忆中关于端午的起源是纪念屈原和伍子胥的民间传说相对印象清晰一些,民间习俗是挂艾叶、悬菖蒲、赛龙舟和吃粽子相对印象深刻。
上图是艾草
上图是菖蒲
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过了春节就扳着手指盼端午。因为在我上高中之前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相对匮乏,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都不是太高。通俗一点说就是几乎个个肚里都缺油水,一年到头难得打打牙祭、解解馋,端午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和盼头。
端午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不亚于清明、中秋和春节,因此在端午的前一年有些准备工作是必须要做的,比如说捆扎粽子的苎麻就要提前准备。
从我记事起,这项工作基本都是我带着弟弟完成的,虽然苎麻比我高出很多,每拔一棵苎麻我和弟弟都得费吃奶的力气,而且触碰到裸露的皮肤还痒的不行。但为了次年的美食,我们从来没有感到过困难和艰辛。
苎麻是取皮晾干后备用的。次年要用的时候需要放在锅里煮一下再用,目的是为了提高柔韧性和便于捆扎粽子。
包粽子当然少不了粽叶,我们家乡用的粽叶是苇叶(有的地方用箬叶或芭粽叶)。
粽叶基本都是妈妈和一些小姊妹在端午前一两天去河边采摘的新鲜苇叶。苇叶在使用前也颇有讲究,选用的苇叶叶面要尽量宽、长且无破损;要两面细心的洗干净,用开水煮3分钟左右,捞起清水泡一夜才可以使用。
包粽子用的主要原料之一糯米同样也非常有讲究,最好选用上一年的新米,洗净沥干,再用清水泡半天左右,包粽子之前再次沥干装篓或盆备用,辅以的枣、豆、肉等也要提前洗净或加工好后备用。
我记忆中妈妈包粽子喜欢喊上一帮小姊妹或外婆一起来我家包,我们家乡称裹粽子,裹好我家的粽子裹你家的,裹好你家的裹她家的。一边裹粽子一般唠嗑,谈笑风生间还不时相互比划比划一下自己的战果,不知不觉半天不到就大功告成。
我外婆在40多年前裹粽子的画面依然记忆犹新(外婆永远离开我们已经快20年了)。只见她一只手绾住粽叶,一只手填米,还时不时停下填米的勺子,用一只筷子捣鼓几下再次填米,填的差不多了,一个漂亮的封口,随即拿起一根苎麻线,一头用牙咬着,一头动作优美的快速的绕上几圈(我记不得究竟怎么绕的了),一个活节打成后合格的成品就出来了。说时迟、 那时快,外婆裹粽子既好又快,还最好吃。后来问了妈妈才知道就是那根筷子的功劳。
粽子裹好后就是要放在土灶的大铁锅里煮了,这个工作一般都是爸爸来完成。
爸爸煮粽子非常有一套,火候恰到好处,大火煮,小火焖,一锅好粽子基本持续大半夜的时间。粽子裹挟着糯米和鸡蛋的芬芳,不断刺激着我和弟弟的鼻腔,每每这个时候,我和弟弟都不肯睡觉,美其名曰陪爸爸,其实就想先满足一下鼻子的需求。因为老爸除非实在禁不住我兄弟俩软泡硬磨的时候给每人一个带着粽香味的鸡蛋外,粽子必须要第二天早上(端午当天)才可以吃。
当天晚上睡的再晚,我和弟弟早早就会起床,脸都来不及洗,赶紧打开锅盖,深深吸上一口芳香,再看看可爱的粽子和已经变成深粽叶色的鸡蛋、鸭蛋,美的不要不要的。
我们幼时,剥粽子一般也是爸爸的活。爸爸的动作一气呵成,从滚汤的大铁锅里取出粽子,到剥好盛碗,如行云流水一般,在我们眼里简直太帅了!
到我初中的时候,还可以蘸着绵白糖吃了。
小时候在端午期间最希望放学后跟着爸妈干农活去,因为可以带上粽子和鸡蛋和鸭蛋当填饥的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粽子数量越来越少,我和弟弟每天都要盘点几次,看看还有多少个,每人还能吃到几个,虽然口感越来越差,却越来越舍不得吃。
今天老妈死活又让我们带了几个粽子回来吃,我们说家里有买的,老婆说她不怎么吃粽子。老妈说:“我知道玉祥喜欢吃,我年纪大了,裹不了啦,就少裹了一些,少给你们几个尝尝吧。”我心疼的嗔怪到:“你年年说不裹不裹,年年裹,你自己身体不好,就歇息不要裹了。”老妈说:“明年真不裹了!”我无奈的摇摇头。老妈浑身是病,且刚刚大病初愈,死里逃生,我心疼!
回到家后,老婆好像知道我的心思一般,没有煮家里的粽子,而是煮了老妈给的粽子,我一边剥,一边想着老妈佝偻的身影和蹒跚的步履,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我吃的时候,老婆正好有事没有在我跟前,虽然口感确实没有以前的那么好,米粒也没有那么紧了,韧度和粘性也差强人意,但我心里却暖暖的、酸酸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一片苇叶一片心,万水千山粽关情;又是一年端午期,不孝男儿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