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贝公益第一期主题征文活动
人的一生里,总有几份美好的记忆值得我们去细细回味。
又要到 中秋佳节了:“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点都不假,这是一个团圆团聚的日子。对于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来说,每一年别的时候可以不回家,过年和中秋节,是无论如何也要带上年糕月饼,牛奶八宝粥…回家一趟的。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一例外,即便万不得已不能回家,一个亲切的电话也是要记得打的,微信里一个笑脸一声问候都是满满的思念和浓浓的情意,和着那十五月夜皎洁明亮的月光!更是情深意切。
过去没有电话,没有手机,只有书信来往遥寄中秋情,对月情思生。
月亮就成了最好的赞美和赋予,文人墨客就有了太多感慨,万千的好诗词脱口而出,有唐朝诗仙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和故乡有了千丝万缕的惆怅和向往。
宋代苏轼苏大才子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有了对弟弟苏辙的殷切思念,望月深叹不能相聚的伤感和祝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本里的这些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美好画面,可是对于我们老百姓,感同身受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现在每到中秋节来临,到处各式特色月饼 ,早已经应有尽有,各大超市小门头商店,月饼系列早早上市,等到中秋月饼已经吃得差不多了,所以对于现在的孩子,中秋节月饼好像没有了新奇的感觉,中秋节的那种情怀也淡漠了许多。
而我们小时候,盼中秋就像盼月亮盼星星,心里痒痒的像放了爬爬虫,离中秋好远就扒着指头算着,想像着中秋月饼的那份香甜,等到那一晚上是满怀的兴奋,喜悦和欢欣。
这个节日对我们或老一辈而言是寓意深远的日子,不仅是团圆团聚,还是期盼中庄稼收获的好时令。
不知道城里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我们农村人的中秋节,没有多少闲情逸致,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因为中秋节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呢!
中秋节前后是刨花生,最忙最累的时候,我们不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而是:“月上浩空,人忙花生”。
记得童年时中秋节的晚上,我们常常是在堆满花生秧的院子里干活,趁着月光特别明亮,不用点萤火虫一样的煤油灯之际,而起劲的摔起花生。
母亲和我一排,父亲和大弟一排,我们一边摔着花生,一边听父亲母亲讲他们过去的那些事情,而调皮的小弟则走来走去,不肯早去酣睡,他急切地等着吃月饼。
花生摔的差不多了,在我们拉长的久久等待的馋味里,父亲终于擦干净干活的双手,在我们惊喜的瞩目中,搬来一张小桌子,放上三两个苹果、到口酥 、饼干、糖块,最后才拿出我们久盼如甘露一样的月饼,让我们握起双手,对着浩渺的天空灯一样的月亮,虔诚的心里默念:“人寿年好,五谷丰登。”
仪式完成,我们摇摇欲试的等着父亲分那一斤月饼,父亲满眼的温柔先递给母亲第一块月饼:“你先吃啊”,母亲则微笑着亲切地叮嘱父亲:“先给孩子,先给孩子”,月饼在母亲温暖的传递中第一块便给了那急不可耐,摩拳擦掌的小弟,第二块给了老实乖巧的大弟,第三块终于临到了我,那份触手可得的喜悦至今回味无穷。
天空那轮圆圆的月亮更像黑暗中最亮的灯,照耀着我们,母亲和父亲会相互一笑,最后拿起两块月饼,和我们一边吃着一边高兴,馋猫一样的小弟早已三口两口吃了个精光,父亲就会大笑着把剩下的三块正好分给了我们。
他们就看着在柔柔如水的月光下,我们花生堆里蹦蹦跳跳吃月饼的快乐模样,亲昵地聊着些许家常。
如今父亲母亲老了,中秋节的月饼,我也会早早的买些送过去让他们先尝尝鲜。
父亲地里还有一些花生又要刨了,每一年中秋最惦记的是父亲地里的农活,只要有空,中秋节送月饼的日子,依然是我去地里帮父亲母亲干农活的时候,一边地里起花生,一边和父亲母亲聊着家里家外的日常,是平平淡淡里最真实的温暖。
现在的中秋节,大弟小弟我们三家必带了孩子们其乐融融,齐聚一堂,欢声笑语里是父亲母亲满眼的幸福和慈祥。
晚上再不像过去那样繁忙了,父亲依然会摆上水果点心月饼,虔诚祝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的月光依然分外明亮,中秋节的我们依然格外的亲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