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有感

第一次读小说《活着》,这也是我第一次品读余华先生的作品。选择读这本书,实属偶然。几天前,我在网易公开课上参加了“百本经典书籍解读”活动,每天听书十分钟,每次解读一本好书。其中一次,解读了《许三观卖血记》,让我对余华先生的作品产生了兴趣。次日晚上,家务停当后,便赶紧从百度阅读上找到了余华先生的另一部作品——《活着》,一睹为快。一夜几乎未眠,我终于在凌晨四点多读完了。在福贵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瘦巴巴的老人坐在地头前,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稀疏的胡须,结满老茧的双手,破旧宽大的衣褂。流着泪,我读完了福贵苦难的一生。不,对福贵而言,是幸福的,他有贤惠的妻,有孝顺的女,有懂事的儿,有胜似儿子的婿,有乖巧的孙,还有一直陪着他的老牛。

读完,不知该怎么形容心中的感受。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每读至此,即使福贵叙述时语言平淡如水,却让我哭得泪流成河。

余华先生为这部小说的不同版本写了几个序。在其中一个序中,他写道:“一些意大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十分有益的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生活和幸存之间轻微的分界在哪里?”这个问题也是我读书过程一直疑惑不解的。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幸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的福贵虽然历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的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

先生用福贵的一生帮我们理清了生活和幸存的差别,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生活幸福与否,无关他人,幸与不幸皆在己。

余华先生为《活着》所做的几篇序,写得真好。我反复读了几遍,并做了摘抄,还是觉得不过瘾,很多话都值得记忆。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