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1983,那从风柜来的人

久违的总结时间,晚上看了《风柜来的人》,一部高质量的作品,背景异于现在的时代。这种强烈的距离感对我来说很迷人。

可我也没有专门为了看电影而看,为了吃饭的时候不感到孤独吧,就去找了侯导的《风柜来的人》。起初我以为是部纯纯的爱情片,风柜这个词第一次听,觉得它很有诗意,风的柜子,仿佛是一个从风中而来的奇女子。原来它是澎湖列岛上的一座岛,又穷又落伍的乡下。整个电影讲述了四个不好好读书,成天在风柜惹事的年轻人,某一天偷偷去了大城市基隆打工的故事。

风柜的模样1


风柜的模样2


年轻人出乡时的憧憬


如果按照常规的期待,故事情节是推动我看下去的原动力,但这类电影并没有多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科幻,没有眼花缭乱的场景,没有精致的台词和衣着,更多是在讲述普通人的年轻时有一搭没一搭的破事。为了打架而打架,为了逃离而逃离,为了聊天而聊天,为了经历而经历。可以说侯导就是拍了他们四个人的经历,同时着重拍男主阿清的成长变化。

阿清在基隆落脚


但电影依旧是群像性的,以动人的细节为支柱,撑起故事的真实性。对我而言,里面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方言,马路上来往的交通工具,尤其是风柜望不到边的海,以及岸边的一条马路。可它们是那么真实,空旷也好,聒噪也罢,镜头下能承载的不过是一种感觉,一种能嗅到的气味,一种活生生的在场感。好像我也生活在80年代的风柜和基隆,那种所闻所见,透过胶片竟然一点点地还原了。

车水马龙的基隆


如果说情节带动每个人的情绪,那么在侯导的镜头下,有许多从情节的发展中被抽离出来的画面,在我看来,是导演本人纯纯的表达欲,虽然是很主观的,但奇妙的是,它们拉进了我和导演的距离。比如说四兄弟被骗去施工中的高楼里看电影,到了十一层才发现什么都没有,只有水泥筑的墙,空出来的落地窗部分果真像电影屏幕,被调侃了一句还真不错是彩色的,呼应了开头他们在风柜只能溜进影院看黑白的欧美老电影这件事。在胶片的世界里,真实的风景就是彩色的屏幕。一时间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被框定的图像。或许导演在这里的用意就是不用去区分它们,难道这不都是真实的表象吗?

是现实还是银幕?


风柜的宁静傍晚



从艺术生的角度,难免不去关注画面的构图和色彩之美,戴锦华老师说镜头就是一面窗。我们看电影,不过是从窗里看一个有框的景。从窗里看着它比探出头去看它美得多。然而,并非只有美会让人记忆深刻。怀念海边的惬意之时,剖鱼的周围全是苍蝇的场景也留在脑海里;少年们嘻嘻哈哈跳舞之时,背景中不时拍打的浪花的狠劲也被记录下来;以及阿清对父亲的回忆,那个喜欢打棒球,斯文时戴个眼镜,手拿公文包,也敢在田里打蛇的男人,因为一次意外被棒球打凹了前额,成了一个呆子,每天坐在椅子上晒太阳,一动不动。画面的反差成就了生活的残忍和美的并存。

美好的夏日


成群飞的苍蝇


青年的疯耍


这只是一篇想到哪写到哪的随笔,是我第一次看《风柜来的人》的印象。以后还会再看,因为它和《一一》一样,都是常看常新的。——2021.10.5

80年代的美女

你可能感兴趣的:(遥望1983,那从风柜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