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编剧

作为人类,我们有内省和构建自我概念的能力。

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克亚当斯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层是稳定的结构单元,被心理学家称作人格特质,比如一个人是否外向,情绪是否稳定,它决定了我们在大多数情況下大体一致的行为模式。

第二层是人格中的动力因素,比如渴望成功,对事情的归因倾向,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影响了我们很多关键情况下的决策选择,甚至有时会影响我们人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第三层是自我叙事,我们会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当作是一个连贯的故事,从中寻找到一致的主题和中心线索。自我叙事是我们理解自己,形成自我认同感和进行自我整合的关键。也是引导行为发生转变的力量。



每一件经历的事,都会被我们的记忆改造成前后连贯的故事,我们会通过一个个故事不断地去强调告诉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拥有怎样的生活。

人类的记忆不仅仅是对经历过的事件场景的还原,而是一种个人叙事。叙事中包含了我们个人的动机、目标和对事件的反思。

同样经历一件事,有些人从中看到的是鼓励和启发,有些人看到的则是挫折和回避。这个差别就体现在你是如何去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的,讲故事的能力。没错,我们讲自己故事的能力有高下之分,高超的叙事水平能够让你更自如的掌握和调整人生方向。



如果有兴趣,你可以试试进行一次讲故事的训练,通过改造现成的故事,然后试着让我们自己参与其中,把它变成带着我们个人的理解或者满足我们自己愿望的故事。

为了能够让自己顺利的参与到故事当中,而不仅仅是成为站在舞台上的观众,我们需要设计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这个故事中的「我」必须要有选择和发起行动的能力,我需要好好思考自己渴望的结局是什么,能够做出哪些行动,做出相应的选择,而不能简单的当做一个服从指令或者情节安排的提线木偶。

其次,我的选择要能对故事的发展和结果产生影响,如果不管我做了什么,但故事的结果却没有任何不同的话,那将是一个很差劲的故事。没人喜欢看这样的故事。

第三,在故事中,我必须是言行合一的,我不能一边做出某个选择,一边在内心中否定这个选择,认为它是糟糕的、愚蠢的或不道德的。在我自己的故事中,我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根本不需要伪装自这种讲故事的技巧需要反复的练习去提升。

你随时都能在真实的生活中使用到它,每当你在回忆某段经历时,你都可以这样去问自己: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什么?在故事中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面临的挑战是什么?我期待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我为此做出了哪些选择和行动?

不断地讲述会让你对自我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清晰,直到你可以完全满意的讲出自己的故事。当你掌握了这种叙事的技巧,其实已经拥有了改写自己人生剧本的自由,让所有的经历都为自己服务。就像一部连续剧,一切故事的发展,都是为了推进最后的高潮。



当然,人生要比电视剧精彩多了,它更像是爵士乐演奏,只要你水平够高,随时都能开始自己的即兴表演。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是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