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之上课记录

《天净沙 秋思》-之上课记录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又一种大放光彩的文学样式。

       七年级上册第4课的最后一首是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用了列锦的修辞手法,列了9种意象演绎了一种凄凉、悲伤又孤独的氛围,冷色调的配彩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好在马致远是个构图高手,冷色调图画里渐渐地染上了一种似在眼前又恍惚遥远的夕阳色彩,夕阳努力地眷恋着大地,也暖暖地打在那条古道那匹瘦马以及那个流浪到此的那个游子的身上。全曲哀景乐景皆有,相互配合又相互独立,共同给游子染上了思乡之情。

1、上课伊始,简单地介绍元曲的概念以及分类,明确这首属于小令。和词的形式一样,一般我们常见的词或者曲的格式都是词(曲)牌名+题目,题目有时是作者加的,有时是后人为了区分同一个曲(词)排名而选择首句作为题目。

2、请学生们用自己习惯的朗读方式朗读一遍,明确下古诗词的朗读需要放缓节奏,在朗读中揣摩自己的思想情感。

3、学生自主填词。

板书上只写了前三句中出现的“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这9个字,学生有些纳闷,老师为什么不按照课文将前面的词语写好呢?这里我穿插了现代汉语中出现的短语结构知识点(该知识点之前已经普及过,主要是因为配套的练习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有一道题目是分辨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和并列短语),既然文中是偏正短语结构形式,那么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给9个意向加形容词,1班从开始就选择了青藤、绿树、乌鸦、大桥、流水、我家、大道、春风、肥马,大家一起连起来读了一遍,发现共同选择的词语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春天之景,和马致远构图的秋景图截然不同。3班是直接按照马致远的风格进行填词,老藤、枯树、寒鸦、断/灞桥、死水、别家、衰/幽道、冷风、马,连起来一读,压抑的感觉扑面而来,但选择的词语构成的图景依旧没有马致远选择的词语让人震撼。

接下来就开始分析这9个词语。

枯藤—枯萎,没有生机     老树—衰老,光秃秃         昏鸦—回巢 叫声不断

小桥—顺水而建           流水—有点生机,向前流     人家—温馨闲适的

古道—衰败破旧           西风—萧瑟 寒冷            瘦马—人也瘦,一直在漂泊奔波

逐个分析完这9个意向,我们可以得知:一条破败衰败的小路上,一匹瘦马旁的那个瘦弱的他风尘仆仆赶到这儿,眼前见到枯萎没有生机的枯藤缠绕着一棵衰老的树,树上听见阵阵乌鸦鸣叫声,好像在交流一天遇见的一些事情,那个人牵着那匹马踱上那座小桥,桥下流水潺潺一直不回头,抬眼望去,临水而建的这户人家传来阵阵的嘻嘻哈哈声,烟囱上还飘着阵阵烟火,此时的他的心里会想什么了?

如果说前三句只是单纯的展现出某个地点特定的景色,那么这3句绝对不会称为经典,马致远用了冷色调的景物让人心里一寒,笔锋一转,他交代了为什么这个游子所见的景象是这样的,于是来了个暖色调的“夕阳”,夕阳把余光洒遍万物,包括这里的各种景物。其实“夕阳西下”这句话应该放在开头,这样夕阳西下,游子在流浪的情景就出现了。

天涯的那个游子到这个地方看到的这些实景,撩起了他的心里的伤痛:马致远和中国历史上很多的文人骚客一样外出求是,经历伤别,又在一个万物凋零、死亡的秋天看到秋天本色,加上眼前的那一幕温馨的家庭相聚图深深地刺激到他,离家多年却一直碰壁,满身才华得不到展现,只能漂泊在外,此情此景让马致远有苦道不出,只能寄托于诗词中寻找慰藉。用时间地点人物来给这幅图取个名字即为:天涯夕阳游子思乡图。

这首元曲也配合了中国文学史常见的主题:伤别、悲秋、思乡情感。

至此这首元曲就这样简单得上完了。

课下让他们背诵白朴的《天净沙秋》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净沙 秋思》-之上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