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请了半天假去上海参加Peter老师的密训课,我本来是不抱太大期望的。这几年线上线下听了不少课,虽说收获不少,但最后发现自己也越来越迷茫。所以今年我抱着“断舍离”的态度,拒绝了不少学习和参与,只想回归本心。都说静能生慧,但我一个人安静久了,并没有找到本心,更没有生发出什么智慧,很多疑问依然存在。
两年前与Peter老师有过交集,感受到这个老师有一种干净与安静的力量,今年在他的写作365社群里待着,又感受到了他年轻人少有的专注和定力。Peter老师一直把修行挂在嘴边,可是他才30岁啊,这么年轻,真懂修行的法门吗?真的修行到家了吗?而围绕在皮特老师身边的一群人,通过文字我也感受到了他们的才华和纯净,这是怎样的一群人?又听人说,这次活动不同于市面上其他密训课,它,真的能帮我找到答案吗?带着种种好奇,我赶往了上海。
一天一夜很短,但是带给我的启发却是长远的。回来之后,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老师说的“持戒”,我对于自己的本心,感受也越来越清晰。
01 定位
我曾开玩笑:我是个喜新厌旧的人,除了老公和工作没换,其他可换的都换了。确实,这几年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各个领域的标签汇总起来可以列出长长的一页,但始终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清晰定位,以至于我要打造朋友圈时,连头像边给自己写什么都是疑惑的,一直空着。很多老师说做个人品牌,而我连自己要什么都搞不清楚,何来的品牌打造?
课程设在一个充满禅意的太极馆里,没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开始前,Peter老师让我们先打坐静心。我一下子找到了感觉,陌生、新奇、疑虑。。。随着一呼一吸调整到了平静的状态,这种平淡的感觉让我很安心,就像在自己家里练习冥想一样。打坐完毕老师让我们写一则朋友圈文案,我又一次发现自己太忽略朋友圈了,是真的清心寡欲,还是懒惰逃避?不写也不看,更不点赞评论,活该发广告的时候没人理睬。
Peter老师给我们讲了个人修行三宝“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持戒是入门,禅定是枢纽,智慧是成就。而其中,持戒最为重要。
我想起自己的定位不明,就是因为没有持戒。看到什么都想学,学什么又都半途而废,是我三心二意吗?其实是因为没有找到本心。就像一个人谈了很多场恋爱,却一直不能下定决心结婚,其实是潜意识早知道两人不合适。
定位就像结婚,它不同于恋爱,要花前月下,也要牛奶面包。我因为花前月下的美好而进入学习,但看到牛奶面包的事实时就不禁退场,因为知道自己拿了这些牛奶面包,就要负一辈子的责任。而我,真的愿意一生一世吗?
你喜欢谁,你的内心其实知道,只是不愿承认,不愿做出选择。因为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也许会很难,面包牛奶并不现成存在。
但逃避是弱者的行为。直面内心和挑战,共同创造未来,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态度。
我喜欢谁?
通过各种工具,我曾对自己做过各种性格和命运上的剖析。我知道自己一定会走向佛道灵修这一条路,只是不知道具体通过何种途径,以及如何在现实中对月亮和六便士作出平衡。
当作定位时,我第一冒出的就是之前和朋友谈过的“青少年疗愈”项目。
从去年底开始修习昆达里尼瑜伽,我已经感受到了昆达的神奇力量。不同于佛道的虚空悠远,昆达可以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神经系统,有效训练潜意识,直觉更为敏锐,情绪更为稳定,内心更为丰盛,甚至显化在现实中。这一年,我的婆婆从植物人好转为能自己吃饭,我的儿子到了更适合他的地方,我和老公的感情和谐稳定,我的团队打造也渐渐出了成效,甚至在想着某个客户很久没下单时,第二天他的订单就能来到。
内心的修习最为关键,智慧和力量,我们本自俱足,何必苦苦向外寻求?我也曾看到叛逆少年被疗愈后的真情吐露,相爱相杀的母女在疗愈后的感人肺腑,童年阴影被疗愈后的轻松畅快。我相信昆达里尼这一工具可以帮助更多人。而最为关键的是,唤醒更多人内在的觉知。
这个时代已经不同了,更多的物质和知识并不能满足世人,反而让人更迷茫。
看到新闻上一个接一个的学生跳楼自杀弑母等,当代青少年内心的挣扎和困惑满屏而来。特别是今年暑假我同事的弟弟跳河自尽后,我一直在问自己该做些什么。如果有人关心过他,解答过他的困惑,帮他开启了内在的力量和智慧,明了生命的意义,他还会做那样决绝的选择吗?
现在,我确定自己要做这个事了。第一时间与朋友联系,各种探讨各种对接,我们的雏形已经孵化出来了。
即使前途未明,等待我们的是各种困难和质疑,这样的选择还是让我很心安。月亮和六便士,我们都会有的。
悬而未决的定位,在听了Peter 老师的教诲之后,终于明确了。任重道远,我目前要做的就是加强文案的练习,去推广,去普及,去唤醒更多沉睡的灵魂。
02 修行
写作是一场修行。这是Peter 老师说的。虽然我表面也热衷于修行,但其实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当和更高能量的人在一起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
Peter老师虽然年轻,但经历不少、感悟颇多,曾以为他写的是喊口号,相处过后才知道是身体力行后的有感而发。就像他说的:写你所做,做你所写。不作假,不夸大。
Peter老师话不多,但句句在理,针针见血。两天两夜课程,没有任何教程和板书,只是静静坐在禅垫上娓娓道来,如果把每一句话记下来,就是一篇精彩的文章。这让总说废话的我很是佩服。虽然学习演讲两年余,但我一直不爱说话,也学不会精准说话,所以也天然地对话少却真诚的人有一种亲近感。Peter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但同样是话少,老师被众人爱戴,我却与人有距离感,这个区别不在于实力的悬殊,关键在于发心的不同。
老师所作所说都对别人有价值,他的心里是真正装着大家爱着大家,不仅把自己所学所知倾囊相授,更是在细节上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知道他的喜好,了解他的想法,满足他的需求。两天两夜的课程不仅不收学费,不收什么会务费场地费,连这么多顿聚餐都是老师自掏腰包请客尽欢的。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帮每个人定位树品牌,还出钱出力帮学员引流推广。而这一切,他都不说不宣传,极为低调自然。
确实,修行之人本该是这个样子的,身体力行,成人达己,大爱利他,理所当然。而我们很多人,都做反了。
还有晓华姐和东情姐,听说她们发起365爱心公益,帮助和影响了很多人。当看到年纪比我们大,笑容却比我们更灿烂的她们时,我感受到了这份爱的力量。弯腰捡垃圾,环境美一分;放着酒店的自助早餐不吃,却要把前一天打包来的剩菜剩饭吃掉;给每一个人带了特产礼物,事无巨细不知疲倦地做会务义工。。。
还有许许多多优秀而善良的人。感受到这些美好的灵魂时,我也理解了Peter老师所说的修行。
修行不在于口中,不在于打坐念经中,更在于一念一行一言。生活是修行道场,婚姻是修行道场,工作是修行道场,写作是修行道场。。。除了每天瑜伽冥想,我要做的修行还有很多很多。
03 品牌
虽然后面的一天课我没听,但我知道品牌的打造离不开人品。Peter老师前面一天的铺垫,就是为了后面一天大家品牌意识的建立。品牌离不开产品,而产品归根到底就是人品。人品的打造不是一朝一夕的包装,而是点点滴滴爱的累积。
正如我拿到的卡片上的箴言:付出不在多少,他人能受用,就是最大的爱。
我相信修行的最大捷径就是积善行德,提升能量的最有力武器就是爱。爱就是付出。而这种付出不是盲目的,不是为了回流,而是要让他人受用。
父母对孩子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爱人之间的爱,产品制造商对社会的爱,都要基于别人受用,也就是用户思维。所以我们要节制,要懂得拒绝和制止,更要养成反思的习惯:我们所给予的,是让别人更好吗?
稻盛和夫说,宇宙中存在着推动一切事物向着更好方向发展的意志。当我们顺着这一股意志去做更好的利他的事情时,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同频之人都会汇聚起来,品牌不建而立。
当我想明白这一切时,困扰多久的彷徨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轻松和坚定。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感恩这一切美好的遇见,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