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火车,请上车

    未看此书时,书唯美的画面和名字总是会让人想起追梦少年,而那个风筝就是少年一直追求的东西。读完后彻底震惊了。总是喜欢去写点什么而去记录下一些什么,尽管说去说来都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和那些陈词滥调。

图片发自App


    哈桑的简单,单纯和理想化不得不让我想起《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有时候觉得哈桑对友情的执着和阿甘对待爱情是一样的;但有时又会觉得哈桑的友情中含有大部分的奴性,而他的这份奴性也传递给了他的孩子索拉博。在哈桑心中,阿米尔就是他心中的男神,给他的孩子讲这一切,全家都对他尊重,甚至在看护那所豪宅时也不住客房。这样的奴性在他的骨子里已经根深蒂固,而种族歧视也都在人们中扎了根。所以阿米尔在有伴时不会选择和哈桑一起玩,所以阿米尔内心很怕和哈桑的“朋友”关系在其他人之间暴露,所以索拉博开始害怕去美国,因为怕有一天他们会厌倦他,而厌倦这个词好沉重,他把自己看的太轻,或许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的那样的他们就只有这样的命而已。这样的他们让我想起了迅哥儿和闰土。他们也曾是美好的少年,一起在田野里玩耍。然而,后来就都变了。闰土变得木讷,拘谨或是世故,恭恭敬敬喊他老爷。而在迅哥儿回去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宏儿身上。往往就是这样,现实就已经决定了很多东西,决定了那样的环境,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所以哈桑付出再多,阿米尔最后设计赶走他都在情理之中。但是当人们对现实无能为力时总是喜欢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似乎是大多数电影和小说的做法。


图片发自App


    “生命如火车,请上车”是在罗森大夫桌上的一句话。冷不丁地冒出这一句话很不理解,后来慢慢就懂了些许。文中说阿富汗人不看过程只是看结局是怎么样的,是幸福还是不幸福。而他们也都在往前走着,即使前面漆黑一片。阿米尔的父亲一直教阿米尔不要撒谎,而他却撒了很大的一个谎。其实最痛苦的就是阿米尔的父亲。为了大家的尊严和面子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仆人,最后,当儿子被赶走时自己什么都不能做。但他后来,却没有怨恨阿米尔,反而把全部的爱给了他。有人会说之前他不花时间陪阿米尔等是出于将怨恨宣泄在了他身上。其实不是,他一直很爱阿米尔,一直希望他不要懦弱。当他得了癌症时,阿米尔问“那我呢,爸爸!我该怎么办?”他说“你二十岁了,是一个成年人,这些年来,我一直在试图教你,就是让你永远别问这个问题”。可见他一直很爱他,只是之前很严厉而已。


图片发自App


    命运是火车,而最终阿米尔也踏上了成为好人的那条路,去了阿富汗。而命运又好似回到从前,索拉博用弹弓让阿塞夫成了独眼龙救了阿米尔,而阿米尔成了兔唇是否又在呼应着哈桑和他的兄弟关系。而最后又在斗风筝中,索拉博开始理他,阿米尔也向他承诺为他千千万万遍。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如火车,请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