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心絮语

大概是从大学开始吧。

这或许跟个人的成长经历,认知发展有关。但是时代似乎也正好伴随着我的成长而有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互联网时代,原先书本上的东西以及狭隘的经验主义传承,已经不能解决当下遇到的诸多问题。于是,很多颠覆之前认知的东西,纷纷出现,印象最深的开端似乎是罗胖的逻辑思维。里面经常有很多与原来不一样,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的内容,对当下很多不能解释的东西提供了解释。让人有着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的效果。

自己也是这样,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自己之前接受的很多既成事实,总是被自己的经验质疑得体无完肤。(当然现在想起来,当时可能还是欠缺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还是太片面。至少在曾国藩那篇文章的写作之前、之时,还是这样的。距今似乎也只不过是两年吧。)

关于那个曾国藩,自己当时还是觉得,有些东西只有自己一个人明白。总觉得自己仿佛看穿了很多东西一样。然而,这似乎本来就存在,或者别人已经说出来。最典型如那个时候对于书呆子的论述(再读鲁迅里面也有),那个时候仿佛突然可以运用理性思维,自己自由思考提出观点,而不受制于之前的想法,有了挑战与质疑既有规则观念的勇气与能力。当时在看韩寒的后会无期的时候,里面的那句话“听了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算是激发了我的思考与表达质疑的欲望。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原先觉得自己独有的东西,在不断地阅读中,发现这种能力,或者具体说,很多人以及文章都体现出了这些特点。他们对很多社会、人生、成长的观点,无一不体现出这种我以为自己独有的特质——质疑既有观念,充满理性与批判精神的质疑与思考,指出针对当下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他们的深度与广度似乎更胜一筹,分析和写作缜密连贯,都对世界与社会有着独到和令人佩服的分析与认识——比我做得还好,读起来同样是令人醍醐灌顶。很多不同观点的提出,对指导现实生活还是很有意义的。相当于是对生活重新进行了反思,更新时代变化带来的空缺。

这种情况细细分析起来,确实这与时代是有关系的。技术发展提供经验的串联与重新组织,新的观念与思维见识就在这其中迸发出来。个人意识的觉醒,自由主义以及个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个体关照社会发表自由观点看法思考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复杂程度与碎片化,原先权威的组织与观念被拆解,“共名”的意识形态以及其解释与传播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也因历史因素而被受众质疑与抛弃。铁板一块的意识形态,被震碎成了瓦砾,在一片铺满瓦砾的土壤之上,水分阳光的渗入,催生了无数从缝隙中伸出头来的翠绿萌芽——无数以自身学识,缜密思维发表对于社会人生观点的有志之士。

自己也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这么说来,个人本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无疑不是被社会发展所推出的代言人。 之前,总是被很多宣传影响,但总是到了现实之中,才感觉出来人的渺小。

自身的理论素养,缜密成体系的抽象组织与表达,总是想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在脑海中无数次的演练。

自己似乎是失掉了对于世界的独家解释权。自己稍微膨胀的优越感,转眼又被打压下去——自己与别人终究没有什么不同。凡你所有,所想的东西,别人都有,而且不仅比你更广而且更深入。个人存在的意义又要在何处突破呢?

后现代文化。技术手段极大进步之后,人们对于世界于人于社会的认识,总要有着反映。这种反应的种种特质,目前可以从后现代的文化中看到分析。权威的拆解,多元认识的迸发,似乎也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趋势吧。

总是有人执着于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追问。似乎总是想要找到一个答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人是值得尊敬的。

任何东西都是对于世界的探索,本来就没有既定的东西。就像鲁迅说的,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吃香蕉,剥大蒜,生活的小事有既定的规则吗,哪里不是怎样方便怎么来,永远都是处在变化当中,这种变化,就蕴藏着创新思维最大的真谛。之前逛商场,看到任何觉得不错的设计,总感觉有点遗憾,因为我在内心觉得,创新是一个损耗的过程,消耗完了时候,就没了。但事实上,似乎创意真的是无限的,灵感来源于一切,一切皆可成为创意。这个观点的转变,对我影响很大。

实话说,思维这种东西,真的是很奇妙。道貌岸然之下,灵魂完全可以天差地别,思维认知方法在这方面体现的就尤为明显了。看起来是这么回事,但是在面对具体问题,处理具体问题时候,就能够体现出来。包括我这种思维,之前没有暴露,总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掩盖过去,直到25岁才被自己发现。实话说,真的有点晚了。这就仿佛是一扭身,一个新的世界就出现了,于是想着自己也要更加多地扭动身躯。

自己比较关心的是,为什么自己之前就没意识到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心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