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周思维模型学习挑战赛9

1、“眼见为实”吗?不一定。

从视觉皮层的生理结构看,它的纤维约20%是连接视网膜,即直接从外界进入我们眼球视网膜,然后进入视觉皮层的部分,而另外80%是通往了大脑的记忆区域,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大脑最终形成的“视觉”,很可能是大脑记忆区域的某些东西,对通过视网膜接收的外界信息“加工”的结果,而且这“加工”的比例占了非常大的比例。

即“眼见为实”的“实”,是加工过的东西,而且加工的成分很大。

对幻肢症患者的相关实验,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2、“见”如此,“闻”如此,“听”如此……我们形成的“观念”,大部分应该是取决于大脑记忆区域里的一些东西,就是思维模型,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思想。

它不一定是准确的。要保持狐疑的态度,根子在思维模型。

3、三个自称上帝的精神病人的实验,反映了人性中的共同部分,每个人对自己相信的东西,都会采取盲目“自圆其说”的态度,本能地维护其“正确”性。这导致了人一旦形成某些看法,就很难改变,难升级难调整。

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我们的观念有可能是错误的,改变它是与人的本性相违背,是很困难的。

4、所以,我们的任何决策的偏差或者错误是必然的,应采取的对策是视之为常态,发现有偏差调整就是了,没有任何必要去“固执己见”。

从而,要慎重对待不可逆或可逆成本极高的决定,考虑纠错成本。例如,是否买一辆车,绝不简单是经济能力能否承受的问题,而是日常车油车修保险等支出,交通违章交通事故的可能支出,常当司机不能酒驾的问题,可能醉驾触刑的问题…

在投资上,就是不要上杠杆,要能够及时止损,把损失控制在自己能接受的范畴内。

5、如果是集体是团队出现决策错误,纠错成本巨大,绝非个体纠错能比较。外面的人可能看上去热闹红火,实际上是群体惯性,无可奈何地走向衰败的路上,只是等待突然倒塌的那个时间点。

20210306

你可能感兴趣的:(#21周思维模型学习挑战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