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教给我的三个高效学习大杀器——功利、研究、悟

一、忘我的孩子

专注

过年去朋友家拜年,他家有两个儿子,老大6岁,老二2岁。知道老大喜欢车,就买了一个车类的玩具。老大、老二见到车后,都没怎么来及打招呼,就全身心的投入到玩具的“研究”中了。

玩具内,是各种拼装类的交通工具,挖土机、火车、飞机等等。孩子们先是发挥自己无穷的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拼装成各种交通工具,然后就投入到各种交通的情境中,比如模拟交通工具的声音、演示交通工具的运动特性……

整个过程,孩子们坐着、站着、趴着、躺着……,总之,只要对“研究”有需要,他们就会“屈尊”来满足。至于正在演的电视、我们偶尔尝试打断他们的谈话,都会被他们抛在九霄云外。

玩了将近半个小时后,老大开始翻开玩具的说明书,在探讨其他创新玩法。在说明书的指引下,果然又组合出意想不到的玩法。用了不到1个小时,孩子们已经将这个类似益智类玩具研究的淋漓尽致,学习非常高效。

后来,老大又给我们展示了平衡车的技能。当我体验过之后,我的第一感受是“impossible”,能做到老大那样的急停、急转弯,我训练N年都很难达到。
熊孩子的忘我投入就是我们成人世界所谓的心流状态。

二、稀有的“不问西东”

说实话,观察孩子们玩玩具状态,首先给我的感受是羡慕。羡慕他们可以心无旁骛的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不问西东!

信息爆炸、生活压力,已经让我们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流砥柱”被“生活了”。兴趣?爱好?情怀?先把每月房贷的房贷交了!

然而,在你拼命的出卖劳动力挣钱“生活”的时候,人工智能又TMD来了。什么?70%的工作都要被取代!不想被淘汰,不但要去学,还得比别人学的快、学的多,还得会跨界!

这不,智慧的罗胖趁机把我们后半生的知识付费生意给做了,还美其名曰“一起建设一所终身大学”。我靠,被卖了我还得给他数钱,城市套太深了!都是老乡,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学就学吧,谁叫你生在80后,喜欢唱“我们不一样”。然而,一年多下来,最大感受是更焦虑了,看似学的东西很多,似乎什么又都没学到!

先停停,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于是乎,2018年,暂停了几乎所有的没有明确目的的学习。

从观察孩子们的状态,突然让我找到了部分答案:最近,无论工作、生活、学习,很少有进入心流的状态,这是不是没有真正“学到”的真正原因之一?

通过查阅相关的关于学习方法的资料,答案是肯定的,进入心流是深度工作、学习的理想状态,更是大脑快速形成沟回褶皱的加速器。

三、孩子们教给我的三个学习方法

3.1 去研究而不是去学习

孩子们拿到玩具,就着手去“研究”了。说是研究,一点都不为过。举个例子可以佐证:过程中,我们几次故意提到孩子的名字,他们就跟没听到一样。

研究才是进入心流的正确姿态

通过观察“牛人”,除了感叹他们的博学之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喜欢钻研!
我有个清华毕业的前同事,可谓是技术大咖!有好奇心让他除了博览群书之外,可以做很多跨学科的课题。当公司遇到一些高难问题的时候,一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当然,大部分情况下,他也会不负众望,成功的解决了一个个难题,成为当时公司最高产的牛人。很多时候,无论在路上、在吃饭,感觉他都在思考、钻研。我想他一定很享受自己的“心流”状态。

反思自己每天的工作、学习过程,虎头蛇尾的结果时常发生。不是因为逃避困难就是经常被琐事打断、干扰。

总之,没有心流的状态,成果可想而知,更不会在某个细分领域做成“专家”!

3.2 功利的去学习

这里的功利,并不是说为了赚钱而去学。所谓功利的去学,是我需要什么才去学什么!这样才能学以致用,能用的才是有价值的!相反:

不用,是最大的成本!

假如,你在某宝花50元买了件山寨品牌的衣服,穿了一次觉得不好看就不穿了,成本是50元/次。相比之下,你花了1万元买了件唐纳.卡兰(donnakaran),穿10年,每年穿100天,成本是10元/次。看到了吧,用到的才是成本低的,而不用的才是成本高的。这还不包括品牌给你带来的自信或者山寨货占用“内存”的隐形成本。想想自己这几年也真的学了不少“山寨知识”。
我注六经 VS 六经注我
很多人读书是“六经注我”。对作者几乎是45°角仰视的敬畏。这样读书的目的是要把全书的内容记下来。但是,即便你把全书都背下来又能如何?作者想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什么,想弥补哪方面的空缺。

什么叫“六经注我”?就是以我为主。书是为我服务的。

我读别人的书,不是为了知道别人怎么想的,而是从别人的想法中的到启发,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想法。

回到开头中的案例,老大在玩玩具的时候,也是用了这个方法,先是自己尝试,后来发现自己没有新玩法了,才去看说明书,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出发去学习。

李敖的“拆书”读书法,很值得借鉴:他读书的时候,会把自己需要的知识从书中或报纸中剪下来,读完一本书之后,这本书看似“废了”,但真正需要的都被留下来了。

3.3 不要去记,而要去悟

哈弗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 对“教育”的经典总结:

教育就是当你忘记了之后,还能记得的东西。

这句的话的背后意思是,很多东西是悟出来的,而不是记下来的。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玩玩具,无论是自己尝试还是说明书上的指导,记住那些组装的步骤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而是通过玩这种益智类玩具之后,悟到一些“心智”则更有意义。

《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要将自己新创的太极剑传给张无忌。演示了一遍之后,问张无忌,你记住了多少啊?张无忌想了想,说已经我忘了一半。张三丰又演示一遍,再问张无忌能记住多少。张无忌说:还记得三招没忘。张三丰又演示了第三次,张无忌仔细想了下,说:全忘了。于是,张三丰大喜,说这套太极拳你已经学会了。张无忌真正做到了“胸中无剑胜有剑”!

只有忘记了,把自己放空了,才能更有效地接纳新的思想。

四、总结

你有多久没进入忘我的“心流”状态了?这是病,得治!

本文从观察孩子投入的玩玩具进入心流状态而悟到的三种高效学习方法:

  • 研究更容易进入忘我的“心流”状态,学习效果当然也更好;
  • 要“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
  • 要去悟而非记,胸中无剑胜有剑!

你可能感兴趣的:(熊孩子教给我的三个高效学习大杀器——功利、研究、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