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想

图片发自App

    我不知道在朋友眼里我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大概是一个古板且传统的人吧!大学期间我是班级最后一个带智能手机的人。无论是构思长篇小说或者生活随笔,都坚持手写。当盛夏或是寒冬到来时,大街小巷的热奶冷饮风靡一时。而我更是在大学没毕业的时候也开始禁酒了。不久前和朋友逛超市,朋友还问我好像喝什么饮品?我随口说一句,我大多数情况下不喝乱七八糟的东西,矿泉水,咖啡茶,生活中的饮品大概也就这三种。

        可能就这样,我才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好奇。正如我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补课机构上班。孩子们使用的文具和小时候不同,孩子们差不多人手一个叫削笔器的东西。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当时对“那个东西”好奇极了。下课的时候我让同学教我怎么使用,因为技术不熟练,而在中午午休的时候,把全班未削的铅笔都拿来勤加练习。玩耍了数日后才觉得索然无味,便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像他们那么大的时候,母亲总是会在开学之前批一捆铅笔,花色都是一样的,然后每晚放学一家人吃完晚饭,母亲就会为我整理书包,也包括文具盒里的铅笔,母亲削铅笔是极漂亮的,我想这大概和母亲的性格有关吧,干净,一丝不苟。母亲总是对我说。你用小刀削出来的铅笔不好看,而转笔刀削出来的铅笔又不干净,所以她总不让我来削,家里有一大块磨刀石,那是父亲在修路的时候捡回来,每次母亲削好铅笔,就会用磨刀石把笔尖磨一磨,就这样,母亲对我隔日的上学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当然,也包括开学第一天,母亲嘱咐我向班主任要的课程表,然后课程表跟母亲贴在墙上,整理书包也是按照墙上的课程表。

        随后多年,我辗转各地,大多数的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主,真正工作的时候也是寥寥无几。一次无意间瞧见同学们佩戴的红领巾是拉划的。看上去自然要比系的要方便也更工整,一方面佩服商家的“智慧无双”,一方面想起童年时和红领巾有关的一段故事。

        小学一年级因为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出了一场车祸,大约在医院里呆了将近一个学期。等我从医院回学校的时候,班级里大部分同学已经加入了少先队佩戴起了红领巾,那个年代还不像现在人人都佩戴红领巾。只有班级表现好的同学才能加入到少先队,每个班级也会有那么几个表现不好的学生没有资格佩戴红领巾。而我因为住院而错过了加入少先队等我回到班级时,班级里只有几个平时不按时交作业上课捣蛋的同学没有佩戴红领巾。落差感使我总觉得低人一等,所以我问老师什么时候我才能佩戴红领巾。老师瞧了瞧我说,没有办法,等下一批吧!大约是二年级,临近期末的时候,我才和班级里的几个“捣蛋鬼”加入少先队,和同学们一样可以每天佩戴红领巾。

      如今回想起来,你问我当时知不知道红领巾的意义,我可以斩钉截铁的说,不知道!只是隐约觉得那是身份的象征,那是一种荣誉。

        工业化,资本化,信息化,高速化。这些无疑都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特点,每天忙忙碌碌不停地旋转着,或是为了生存,或是为了成长。

        中午午休时,低年级的同事前来抱怨班级的同学,早上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近十余根铅笔拿到她面前说,老师帮我削下铅笔,为什么家长不在晚上的时候为孩子们把这些东西都整理好呢?是啊!为什么晚上不愿意拿半小时内为孩子整理书,本呢?或许那样就不会写作业的时候不是没带本就是笔不够用了!说来也奇怪,家长没有时间为孩子整理书包,是因为他们白天工作太辛苦了。至于他们为什么这么辛苦,是因为孩子上学周末要参加各种课后辅导机构兴趣班的花销太大了,他们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工作。仿佛这些机构的存在,可以让家长心安理得地为自己的懒惰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这些看似不计成本的花销也就成为了家长们逃不掉的账单。

        当我们不断的通过各种手段向孩子们灌输高速的时候,又怎么能奢求孩子们可以踏踏实实的求学呢?当我们已经丢失意义的时候,我们又拿什么来告诉孩子何为历史呢?这个社会发展的太快太快了,快到我们来不及思考,所有的问题就已经向我们涌来。但几乎又是同一瞬间,问题就会消失,它跑到哪里去了呢?是我们呼吸的空气里?还是我们脚下的土地呢?更或者说我们血液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