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也何曾到谢桥

年初很多计划被打乱了,转眼一个季度过去。

个人复盘一下也做了不少实质的探索,不算完全的虚无主义,只是感觉效率还有待提高。恍惚间有点重回校园的感觉,那时的快乐很简单,食堂包子+速溶咖啡+英文报纸就能消磨半个早上的时光。如今时间宝贵,实在浪费不起啦。

眼下的世界有点魔幻,国外报纸仿佛在重现国内2月的内容。自家剃头啦、在线学习啦、阳台唱歌啦、超市购物的防护小贴士啦、在家办公打不起精神啦之类。对于最后这点,个人深有体会,哪怕通勤时间全省下来了,在卧室里依然很容易分神。

记得当年在研究所也是,每天都呆在实验室,也没有周末的概念。于是天天都是周末。

关于节奏感这个话题,无非就是自律精神的内涵。给自己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规定固定时间段内的工作内容,从一个简单的小动作起步,比如更新今日的待办清单。沉浸在具体工作中,不要打开任何夹杂社会新闻的软件,包括朋友圈和QQ弹窗。

番茄钟是一个好工具,尤其在需要闷头输出长篇成果的时候,对项目进行适当分解,以冲刺的速度去完成一块块内容。掐着小小的Deadline奋力狂奔,每25分钟站起来透口气,5分钟后又投入下一场战斗。

上好闹钟,按正常时间起床,换一身正装行头,“假装在纽约”。管制放开以后,也逐渐可以出门见见人了,商务交流解冻重启。上午是Creative Time,下午是Communication Time,用好自己的精力电池。

可惜终究星巴克没开,效率还是欠那么一点,无法在公共空间里找到合适的工作氛围。家里能打扰自己的突发事项实在太多了。心魔难克,在家禅修的难度远远大于寺庙修行。

这种现状令人反思那些习以为常的惯例,就像突然闯入现代社会的古代人,多少有点虚无的感觉。为什么要急匆匆地做那么多事情呢,而且其中大部分似乎并没有实质性的结果。

是不是在为了保持节奏,为忙而忙?

从心理角度讲,之前盼周末,现在天天是周末,为什么一个月的放松效果并不高于一个礼拜的年假?甚至有些拖沓和疲惫。制度化并不全然是反人性的,它也是人性需要的一部分吧,无尽的荒野令人失去方向感,有限的自由更显得可贵。

所以退休老干部总是闲不住,要找些事情干,哪怕在居委会管管闲事也好。

4月1日是米兰昆德拉的生日,他的小说内容我已经全然忘记,只记得那个绝妙的比喻——《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你可能感兴趣的:(梦也何曾到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