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精神图腾是怎么诞生的?

看完《波西米亚狂想曲》,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精神图腾(偶像)是怎么诞生的?

偶像需要追随者,40年前成立的乐队想要保持活力,他们需要源源不断的追随者。偶像需要追随者的簇拥。

追随者也需要偶像,他们需要一块精神图腾,指引他们的生活,追随者需要偶像的力量。

Queen是怎么从摇滚乐队慢慢变成精神图腾的,这就需要讲很长很长的故事了。

那我们从原始人讲起吧,那时候祖先生活在原始丛林,在体力上,我们的体格与野兽相比,毫无优势。

我们的祖先知道自己的渺小,却又不肯当一名素食主义者。而欺负不会反抗的蔬菜和水果真是没有挑战性,我们需要肉食,我们要站在食物链最高处,我们开始狩猎。

狩猎的过程中,与猛兽的直接接触让人类发现动物的天赋,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速度和力量。祖先决定把他们的样子刻在石头上,祈祷获得他们的能量。

从那时候起,人类就开始将崇拜的事物化作精神图腾,渴望得到力量。

再往后,人类发现了篝火。山洞里群居的人们,晚上开始围坐在一起。洞外是猛兽出没带来的恐惧,洞内就会有人安定大家,开始讲故事。

至此,英雄的故事开始传播。每个大陆都会有英勇战士对抗强敌的故事,人们崇拜的图腾由动物逐渐变成了人。

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出来。

                                 ——伏尔泰

或许上古时代存在过龙,或许神迹曾经出现过,世界上也许存在天选之子。但是这些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故事的主人公想告诉人们什么,传说开始加工成人们想要的模样。

《波西米亚狂想曲》中将Freddie 确诊艾滋病的事实提前了到演唱会的前夕。这样能更好的传递Freddie为音乐而生的精神,这是可以理解的。

同样影片放大了Freddie的优点,把嗑药、狂妄等不太讨人喜欢的地方一带而过。

这是艺术加工过后的皇后乐队,与真实的可能略有出入,但是恰到好处的点燃激情。保留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让他们的歌曲保持着活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产生共鸣。

人们的激情需要点燃,Queen完成了这个任务。当Queen变成了时代的象征,成为一种精神图腾,有号召数以万计的人因为他们拥抱生活的时候,真实的Queen反而开始变得模糊。

偶像的追随者越多,解读他们的方式就会越多。外貌、言行、灵魂,人们从中抽出他们喜欢的,组成属于自己的精神图腾。

喜欢的原因有千百种,但是不同的感觉最后汇聚成一种精神图腾。以姓名相称,逐渐变为偶像。

以Queen来说,有人从中得到音乐的享受,有人从中体会到热忱,也会有人体会到自由等等。无数的理由汇聚,使Queen变成了精神图腾。

各个时代的人不断打磨它,把自己的期待融入Queen的形象中,把时代的精神赋予Queen。

我们共同创造着共同的Queen,也在共同创造着不同的Queen。

正如从狩猎到养殖的过程一样,精神图腾可以被改造,也就可以被创造。揠苗助长的炮制开始出现了。偶像这个词开始席卷人类的精神世界,这样自然也就迎来了大批投机者。

有的人会想,一块普通的石头无人问津,刻上图腾就会受到膜拜。在翡翠上雕刻和花岗岩上雕刻也没有什么不同。只要跟上潮流,模仿最近受追捧的风格,总会有追随者的。明星可以炮制,抄袭就是这么产生的。

也有人会想,一块普通的石头无人问津,刻上图腾就会受到膜拜。若是他们知道“人们看上的是图腾的寓意,和我这石头毫无关系”还好,如果狐假虎威,认为刻上龙我就能飞天遁地,刻上温良恭俭让我就是圣人。人设崩塌,大抵是这么来的。

还有人会想,一块普通的石头无人问津,刻上图腾就会受到膜拜。不管什么都可以当成图腾。为了走红什么都干,下限就是他们一次次刷新的。

配合见神就拜的盲目粉丝,追捧潮流的跟风的追随者。

偶像开始变得廉价,流水线上源源不断的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工业制品,期待迎合市场待价而沽。

可是真正的精神图腾,是跨越时代的。它们可以左右市场,定义时代,他们是传奇的创造者。

见识到图腾的崇拜力,却忽略背后的力量。人们会因为感觉到强大而崇拜图腾,不会因为是图腾就需要崇拜。本末倒置的模仿是无法长久的。

即使你不知道Queen,也听过他们的歌曲。Queen能够成为精神图腾的原因藏在他们的每一首歌曲里。

记住的永远不只是名字,还有名字背后的感动。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精神图腾是怎么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