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湾村水利基本建设

作者:董元恒

    水的存在至关重要,对于董湾村的人当然也不例外。天大旱的时候,村里人盼星星盼月亮看老天能否下点雨缓解一下旱情,可总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好在我们村全面实现梯田化和近年来旱作农业技术的深度推广,虽使旱情大大得以缓解、农作物的产量跟着翻了几番、果品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黄土高坡上的一隅仍是摆脱不了靠天下雨的困境。

    我们的先辈以前是如何引河水浇田的,我无从得知。只记得从六十年代开始就有引河灌地的印象。村东部上磨窝窝及以下的河滩地,曾利用自流渠灌溉,受河水和上游外村地界的限制,灌溉的面积也不大。北部梨园地的前河滩由于长期遭受河水冲刷的缘故,地比河面高,所以灌溉也是无从谈起。后来又因治河筑坝的原因就再没有过利用自流渠来灌溉农田。

    七十年代初,我们村参与了利于灌溉朱店北川区域农田的吊沟蓄水坝水利工程建设,修建时调动了蓄水坝建成后所有受益村庄的劳力参与,除我们村外还有朱店的吴沟、杨铺、孔沟、柳庄、李家、新店、柳家新庄、贾沟、东街、中街和西关等川区村,主要任务是从石门口往吊沟坝施工现场拉石料。我也干过拉石料的活儿,凌晨三点起床,赶到石门口架子车上装满石头然后拉到吊沟一趟至少得十四个钟头,而且装满后的回程路全是上坡,极是耗时费力,参与拉石头的劳力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干活。开始修建后,消力池、溢洪道和输水洞等技术活也在技工的指导下和坝体的建设同步进行,十三个村的劳力全部集中在吊沟李家村,不管男女都睡地铺,吃自带的干粮,喝玉米面糊糊,白天黑夜三班交替施工,架子车奔走运土,推土机来回碾压,整个场面紧张而有序。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七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晚,一场倾盆暴雨过后,建设尚未完工的坝体被冲毁并形成了一个大壕沟,所幸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吊沟蓄水坝工程就此停工后被废弃。

    其实,我们村最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梯田和治河,这两项工程的修建我在《董湾村农田基本建设》和《我们村前的那条河》中作了叙述。在此,主要说说我们村零星的几处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七五年后,县水利部门在我们村规划了一处三级提灌。开头是从城壕口前的大口井引水到水泉,再从水泉提水经塬坡到永安堡之下的间子地边,然后筑倒流渠过塔儿坟地直至端山根下,再由端山根下提水上塔寺坪,由塔寺坪再筑倒流渠至塔山根下。这个三级提灌灌溉区域涉及下坪地、端山、塔寺坪地以及东部一队阴山地、以南二队阳屲间子地。三级提灌的建设由县水利部门规划路线并配套基础设备,村上在各生产队抽三个劳力共十二人,在老支书的安排下,分步施工。

    首先是永安堡之下西面的间子地筑土渠,渠底宽五米、高四米、顶一米,长度随地形。从前端向塔儿坟地之下延伸,水倒流至端山根下。施工全是用木椽固定,就和平时打土墙一样用铁杵子夯实然后一层一层筑起来,很是费力耗时间,好在就地取土,各队抽来的人也卖力,当年就筑起了下坪和塔寺坪地的倒流渠。我们家族的坟在修渠时被伤到了,但在当时没有人敢说这里不能修水利工程。接着就是开挖塔儿坟地右侧至端山根下的土渠,人力开挖之后夯实再全部用水泥石板砌墙。然后按照地埂开沟、平底夯实的方法掘开原坡、端山区域的地沟,同时预制管道的水泥底座和石板。预制的底座长六十、高四十、厚二十公分,石板长六十、高四十、厚十公分,统一在水泉戏台前的场地里预制。管道全是口径二十公分的生铁制成,运来后集中堆放。一切就绪后,各生产队便派劳力将管道、底座、水泥板搬运到各施工地段,抽来的十二人便按技术人员的要求在地沟里用底座支起管道离地面二十公分,在管道接茬处用细麻、水泥填实,最后用土夯平地沟。

    修建提灌时,县水利部门还给村里投放了一台八十马力的发电机组,一旦发动起来,全村的人都能听见轰鸣声。大队上对这台发电机高度重视、极为爱护,修了三间瓦房专门用于安放,村里的人便把这几间房称为机房。发电机到村上后,也只是在治河期间启动过几次,用于抽坝坑内积水,并没有在三级提灌建设上用过。当只剩端山下的泵房、塔寺坪土渠石板砌墙和高压线这三部分没有建设完成,其余工程全部竣工的时候,不知因什么原因提灌工程的建设嘎然而止。自此以后,再没有人提及过此事,发电机也上交给了县水利部门。

    提灌工程建设的同时,各生产队还掘过大口井。城壕口的大口井是全生产大队共有,用于提灌引水。一队掘的大口井在上磨窝窝,二队在梨园地,三队在河马池的一处没有出水重新填平后在沙地又掘一口,四队在沙地。大口井深约三到四米,井壁全用预制块加固,底部的预制块成蜂窝状利于渗水。沿大口井的地块四周建有主渠和支渠,并配备一台水管直径六英寸、功率为二十马力的抽水机。这些大口井的灌溉面积仅限于井周围少量的川地区域,在当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除城壕口的大口井之外,其他的相继被废弃、填平。

    八十年代,县水利部门利用竹林寺水库优势,修建了金锁灌渠。南渠贯穿我们村,渠低地高,没发挥一点作用。北渠从吊沟桥跨河沿山根直通石门口,经过二队梨园地、三队河马池、四队沙地和大桥路基以下二队部分地块。金锁灌溉管理所设立之后,由于管理上存在问题,每次竹林寺水库供水,上游无限制大水漫灌浪费水资源,下游翘首以盼却见不到水的影子,如此约有五年,再没见到过南北渠有水,金锁灌渠从此形同虚设。

    最为值得称赞的是我们村的人饮工程。在其他村还在挑水吃的时候,我们已经用上了自来水。村上将城壕口大口井里的水提到建在半山腰的蓄水池里,然后自流到各家各户。美中不足的是,大口井的水量受河水制约,天旱河水断流,井中存水就严重不足,虽平时有专人管理,但没有水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直到后来接通竹林寺水库引水的主管道后,才逐渐开始稳定的供水。

    董湾村的水利建设,除人饮工程外可以说一穷二白,虽在不同时期有建设水利的尝试,但最终皆以放弃或废弃而告终,靠天降雨吃粮的历史不知还要延续多少年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董湾村水利基本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