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读》90:历书

                历    书



古代的历法制度,都是把孟春月作为新年的开始。在这个时候,冰雪消融,万物萌生,百草发芽,万树吐绿,杜鹃啼鸣。大千世界,天地都增长一岁。万物春天降生,经历春夏秋冬,到冬至为一年结束。鸡鸣三遍天明,经历十二月节气,结束于丑月。日月运行,组成“明”字。明就是孟的意思,幽是幼的意思,幽明就指的是雌雄。雌雄相互交替,顺应规律称为正统。太阳落于西方,升起在东方;月亮升起于东方,落于西方。正统不由天,更不由人,所以凡事败落容易成功难。

帝王易姓受命,都很慎重选择初始年月,以便顺承天意,制定纪元,修改正朔,变易服色。


太史公曰:神农氏以前的年代太久远,这里就不再论述了。黄帝制定星历,建立五行,根据万物作息规律,确定闰月调整月长,于是设立了管理祭祀天地神灵的专职官员,称为五官。此后各司其职,不再混乱,百姓有信仰,神灵有明德。百姓和神灵各操其业,恭敬而不亵渎,所以神灵降祥瑞,百姓享万物,所求不匮乏,灾祸不发生。

少暤氏衰落之后,九黎诸侯作乱,百姓神灵不分,灾祸接连不断。颛顼继位后,命令南正重司管理天事,命令火正黎司管理百姓事务,恢复正常秩序,互相之间不再侵扰。后来三苗跟随九黎作乱,这种官职不再设置,闰月次序被打乱,历法混乱不堪。帝尧继位后,再次恢复重黎职位,还增加了“义和”这一官职。以后历法正常,阴阳相和,风调雨顺,兴旺发达,百姓再无瘟疫之患。帝尧年老后把帝位禅让给舜,在文祖庙中告诫舜说:“制定历法的重任在于你一身”。舜也把同样的话告诫给了禹。从这里来看,帝王普遍重视历法。

夏朝以正月为始月,殷商以十二月为始月,周朝以十一月为始月。大概三王的始月是这样循环往复,最终不离这三个月。帝王行大道,就不失秩序;帝王失大道,就是制定了正朔诸侯也不执行。

周幽王和周厉王之后,周王室衰微,列国大夫执掌政权,史官不记录时间,君王也不确立正朔,所以从事这项工作的历算师们四处流散,有的在华夏,有的在夷狄,所以历法制度凌乱不一。比如,记载中有周襄王二十六年闰三月,但《春秋》却指出这种闰月设置不合适。先王制定历法的原则是,先制定纪元和年、月、日等开始时刻,再进一步校正十二个月时间,把日月余分归并到年末。开始的时刻定下后,接下来的四时等就没有错误;时间校准了,百姓就不再困惑。

之后战国纷争,诸侯都忙着强国杀敌,应急除难,谁还有时间管这些事情。只有邹衍梳理五德相传,传播阴阳相合的理论,因此闻名于诸侯。秦国灭亡六国后,战争频仍,加上国家寿命太短,也没有来得上顾及这些。但也根据五行学说,自认为秦朝是获得了水德祥瑞,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十月为始月,崇尚黑色,但是历法中的星度闰月余分等,就显得简单些。

汉朝建立后,刘邦说:“北畤黑帝的事情等着我去做”,也自认为获得水德祥瑞,就连当时精通历法的张苍等人,也认为是这样。当时天下初定,国家纲纪才开始建立,后来又因为吕太后主政,所以一直沿袭秦朝的正朔服色旧制。

到汉文帝时期,鲁国公孙臣用五德终始理论上书,说:“汉朝取代秦朝,应该是土德克水德,要改元正朔,变易服色。这是会有祥瑞,代表土德的黄龙马上出现。”文帝把这事交给丞相张苍研究。张苍也精通律历,认为这事是胡乱附会,决定不再讨论。后来黄龙果然在成纪县出现,同时张苍被废罢免丞相之位,他所谋划的修订历法事宜胎死腹中。恰逢另一名方士新垣平吹嘘自己善于望气,建议实行改正历易服色诸事,受到文帝赏识。后来新垣平伪造祥瑞欺骗皇帝的事情败露,文帝对这件事情也就不再过问。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招纳方士唐都,计算周天各部的长度;命令巴郡人落下闳计算周历,让日月星辰之度和夏历相同。做完这些之后,刘彻下诏改元年,更官名,封禅泰山。有诏书给御史:“过去的官员都说,星度从来没有精确测算,朕就广泛征求臣下意见,却没得到满意答复。听说古代黄帝圣德和神灵相合,所以长生不死,最后乘龙归仙升天而去。他曾经观察星名,测量度数,判定五音清浊高低,确立起四时和五行关系,建立了节气的日分余数,可惜年代太久远了。现在典籍缺少,礼乐废弛,朕深感遗憾。现在制作历法的通过运算日分,与克水德的土德相合。现在已临近夏至,以黄钟为宫声,林钟为徵声,太蔟为商声,南吕为羽声,姑洗为角声。从此之后,节气重新修正,羽声定为最清音,律名等重新纠正,以子日作为冬至日,使此后的阴阳离合有道可循。通过计算,每年的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时为月朔冬至,更定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保存下来第一部完整历法:汉武帝《太初历》,元宵节当时称上元节,其设立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司马迁有诗赞曰:


历数之兴,其来久矣。重黎是司,容成斯纪。推步天象,消息母子。五胜轮环,三正互起。孟陬贞岁,畴人顺轨。敬授之方,履端为美。


黄其军

    作于2020年2月17日(古历庚子年正月廿四)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

律书

乐书(七)

乐书(六)

乐书(五)

乐书(四)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研读》90: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