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转载请私信
韩国有线台TVN最近推出了一档美食综艺——Street Food Fighter(译名“街头大胃王”,以下),前两期分别来到了成都和香港,让足各成功在韩国节目中科普了一波中国美食。
这档节目主要以韩国厨师、美食家白种元在各地街头探寻美食,并记录和分享当地饮食文化为主题,以点带面地展示了各地街头的美食风景。
|韩国料理界的“教父”
作为著名的厨师、美食家,白种元个人主持过韩国不少美食类节目,如《白老师家常菜》三季,包括目前正在播出的《白种元的小巷餐厅》,也常常以美食顾问的身份加入一些综艺节目。
在TVN电视台去年播出的《姜食堂》中,作为餐厅主打料理,并大受食客欢迎的“姜虎东排”和蛋包饭就是由白种元教授,简单易学但口感不输专业餐厅。
为了向食客证明炸猪排的美味,白种元还留下了极力称赞的手写评语,还在节目过半后来到餐厅进行考察,对自己的评价非常严谨认真,节目组的慎重装裱也足以见证珍贵。
|在菜单中学成的“中文十级”
在《街头大胃王》中,无论是街头小店还是路边摊,白种元都能够迅速理解菜单,并相当流利地选择需要的菜品,简直是“中文十级”。
而流畅地点餐之外,在简单的闲谈中白老师却犯了难。后来他才坦言说自己的中文都是在菜单上学的,其他的一概不知。
但作为一名美食家来说,不畏惧语言的阻碍,最终做到对当地美食如数家珍,这样的专注无疑更突出了他对于美食的热爱。
|对美食的热爱与严谨的态度
正是由于白老师这一份热忱,才有这个节目的开始,而白老师除了在镜头前,私底下对于各地的饮食文化都提前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这才让整个节目除了满屏的美食之外还多了更多文化的底蕴,不至于使得一个人的综艺变成简单的独白。
除了白老师在镜头前的介绍之外,节目中以插叙或者倒序的手段插入的简介片段,从最初的食材到最后的成品,一帧一帧都是在严谨地取材下制作而成,虽然减慢了节奏但却不会显得拖沓。
|纪录片般的画面质感
虽然取材的地点多在于各地街头的小店,但是却丝毫不显得脏乱差,而是相对高级餐厅多了一份烟火气。
正如成都街头随处可见的担担面店,虽然价格便宜,但是一碗面中可能蕴含着几十年的传承。
而就算是香港街边需要拼座的大牌档,制作出的也同样的金黄焦脆,诱人的滋味仿佛能从屏幕中透出。
对食物本身的专注和拍摄手段上的细致和多样化,才能创造这样一种仿佛纪录片般的节奏和质感。
简单的美食都能在这样的镜头中,得到美的升华。
除了简单的吃播之外,《街头的大胃王》更多的是为观众展示在不同地区的街头饮食文化,足各还在无形中被科普了一波,走出了原本的误区。
丨不同风味的辣味
成都是四川的省会,由于本身地质气候的原因,适合种植辣椒和花椒,当地的菜品也多以辣味为主要口味,是嗜辣者的天堂。
成都的辣味来源,其中最基础的就是红油的制作。
而除此之外,不同的搭配组合都会产生不同的风味
担担面的香辣,来自于芝麻酱在热面条下激发的风味
麻婆豆腐的麻辣,在于最上层那一小撮不起眼的花椒粉。
鱼香茄子的甜辣,原本是用于腌制鱼肉的调味料。
各种不同风味的辣味融合在一起,才构成了成都简单而又复杂的城市气息,而成都的魅力却不止在于各种各样的辣味。
|悠久的饮茶文化
可能说到中国的名茶,大家都和足各一样首先想到的是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安徽铁观音等等。
但其实四川的饮茶文化由来已久,并不拘泥于茶的品类和饮茶的地点。
到现在为止,非常多的老人都会于午后,在老茶馆里静静地饮茶。
|从成都到香港
而离开了充斥辣味的成都街头,白老师又走入了高楼鳞次栉比的香港街头。
远离精致但束缚的高级餐厅,反而能在街头寻觅到不一样的美味,更能体会因此而生的合席文化。
就像TVB中的常见大排档,有时才能体会到压力的释放和天性的解脱。
|属于渔民的避风塘
在香港的大排档中,避风塘炒蟹是非常受到食客欢迎的一道料理。
作为颇具盛名的一种蟹料理,避风塘炒蟹热辣为主的风格好像和传统粤菜风格有些差距,但是以鲜为主的本质却没有改变,这也是香港的包容性所在。
避风塘本意是台风时避难的地方,到1990年以前都有不少人以水上房屋形式居住在“避风塘”,人们在船上生活,在船上饮食,这种由渔民发展而来的独特文化,被称之为避风塘。
而避风塘菜系就是原来是为远航的渔民准备的,用来祛除寒意的下酒菜,一般味道比较强烈刺激,大量切成碎末炒制后的大蒜是主要的特征。
|中西文化交融的茶餐厅
香港原本是英国的殖民地,在香港回归之后还保留着英国文化的残留,也逐步形成了独有的中西方共存的饮食文化。
茶餐厅文化就因运而生,在茶餐厅能够同时吃到东西方风味的料理,喝茶和吃饭也可以同时进行。
茶餐厅彰显着饮食文化的交汇,同时也是文化的交融。
从这两期节目看来,白老师轻松诙谐的语调,能够帮助观众融入或喧闹或寂静地街道,品味不一样的美食和文化。
用美食抚慰心灵,这才是所有美食节目的真谛,期待接下来的泰国行!
图片来自 TSKS凤凰天使字幕组 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