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小瞧这本初中生写作指南,也许你的写作水平还不如中学生

哈喽,大家好,我是土豆白,这次写作书讲解专栏的讲师。这是我第一次做专栏,目的是带大家快速理解10本常见的写作阅读书籍。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今天为大家讲解的写作书就是这本我的写作白月光——《文心》。

《文心》是由叶圣陶与夏丏尊两位先生合著的写作指导书。采用了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写作的知识,每一种知识为一个题目,再结合故事中的主人公日常学习生活,将个人和社会的大小时事穿插进去,关联紧密。同时采用了深入浅出的语言,无处不存在叶老与夏老对于写作的谆谆教诲,使人过目不忘。

有趣的是,本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夏丏尊与叶圣陶做了儿女亲家。因此,他们决定将本书送给孩子们做结婚礼物,赋予了这本书另一层的意义。

正如朱自清在序言中写下的:有了指点方法的书,仿佛夜行有了电棒。

我相信,看完这本书的小伙伴,会如同黑暗中有了指点光亮的电棒一般,有了前进的方向。

不要小看这本中学生写作指南,也许我们写得还不如中学生

我曾经在写作之初阅读过这本书,在看序言时得知这是一本中学生的写作指南。当时轻狂到有一丝丝鄙视,心理产生一种“中学生的东西,我一个成年人看什么!”的感觉。

后来偶然的一天,我在作文纸条上翻看素材,无意间看到几篇初高中生的文章,顿时啪啪打脸。给大家随意放两位学生的段落感受一下:

“我的青春故事,有泪眼朦胧,有寒蝉凄切,有浪漫梦幻,有热血沸腾。但每段时光都有每段时光的离合悲欢。生命走着走着却走到了各自的旅途上,走出了各自的风景,却永远忘不了当年我们一同度过的那段青春年华。”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子如是说。时光浩荡,风起青萍,恰逢鲜花着锦的芳华,怀揣着一颗进取之心又何尝不可。但在心比天高之际,如果成功受当下的客观规律所制约,过度求进则显得操之过急,反而弄巧成拙。”

这两篇是随意选了两位中学生的片段,虽然不是极其惊艳的文笔,但比起成年人的写作来说,是有许多的亮点的。

于是再后来,我便开始带着谦虚的心学习写作,因为我知道我还真的不如初中生写得好。

为什么成年人的写作水平竟然还不如学生?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处在一个长期学习的环境,每天或者定期都会有各种的写作练习,还有的老师会要求学生写日记。在这样的强度之下,自然会训练出好的文笔。

还记得我们的初高中生活吗?每周的作文课,每天的素材记忆,每个月的大考,我们那时候的生活无时无刻都与写作相关。

所以,这本《文心》便是把我们带回学生时代,像学生一样好好学习写作。

本书一共三十二个章节,从文章与题目,到词汇、语调、方块字等等都有详尽地论述,结合故事让人看着很有趣味。

我结合我们日常写作中所遇到的,写作方面比较重要的问题,分以下四部分为大家讲解这本书的重点。

关于文章与题目

“我们把所要写的东西叫作‘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作‘题目’,依自然的顺序,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

有一些写作者,对于写作有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文章是先有题目,才有写下的内容。

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时候会有人问了:小时候每次都会有一些命题作文啊?比如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快乐的一天……等等。这都是先给出题目,然后让我们围绕着这个题目写作文啊。

虽然如此,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样的练习仍旧是先有的内容,后有

的题目。因为我们的父亲、母亲、我们快乐的一天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当我们看到这样的题目时,只要我们把已经早就存在于脑海里的“内容”拿出来就可以了。

所以,当我们真正做文章时是一定先有了思想感情,先有根。比如,我们看到了一部电影觉得的很有感触,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这就是“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中心再有了题目。或者对于自己的思想有个大概得总结,暂为题,然后围绕中心铺开内容。

“各自的文字各自有原来就有的内容,大家拿出来就是了。这是最便利的事情,也是最正当的事情。”

至于我们如何方便快捷地拿出文章原有的“内容”,就需要平时的积累与触发了。

关于触发与积累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平时读书或独坐,会起各种各样的心念和情感,这种时候,事物的新鲜的意味常会电光似的忽然自己投入到头脑里来……”

写作需要触发,这一点是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

许多人在平日的积累中只知道摘抄,或是读一些优美的词句,记下来用在自己的文章里。但那些毕竟是旁人的感受,触发要自己的新鲜的才好。比如我们听着音乐,以前并不觉得动听的听起来也觉得不错了,就会想:音乐是耳朵的习惯。这就是新鲜的触发。

又或者比如我们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对于目前所经验着的事物,发见旁的意思……这些触发都是我们写作的好材料。

虽然有了触发,但有时候我们仍旧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想到了很好的点子,脑洞甚至不比那些大IP差,可为什么什么都写不出来呢?

这就需要积累发挥它的作用,就像作画一样需要长久的练习,才能下笔如有神。如果空有想法,却画不出完整的画,手不像手,脸不像脸,又有何用呢?因此写作需要我们平时多练习,打好基本功,学会流畅表达。

托尔斯泰对与触发与积累所作的定义看来是最简明的了。他说:

“灵感就是突然显现出你所能做到的事。灵感的光芒越是强烈,就越是要细心地工作,去实现这一灵感。”

所以,我们在日常练习积累中,于有字的书以外,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在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长久的积累,就会获得新的触发。

关于读书与写作

“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作文的材料到处都是,并非仅在书中。专从书上去学文字,即使学的好,也只是些陈言老套。”

我身边有许多热爱写作的小伙伴,他们经常读很多书,但是却经常抱怨:为什么我读了这么多书还是写不出文章来呢?是因为陷入了一个小小的误区,认为读书即是写作,多读就可以写出好文章。

其实,阅读的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写文章,而是陶冶我们的情操,读书的对于我们最大的意义,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读书的过程中将书中所得用于生活,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我们可以应用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可以应用到日程生活技巧中,更可以缓解我们因为工作学习带来的焦虑。当然,也可以应用于我们的写作中去,但前提是,必须是自己有感而发,而不是为了作而作。

比如我经常写书评,肯定是这本书有触动到我的地方,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确定想要表达的主题,最后成就一篇书评;再比如写小说,可以从他人的作品中体会到快意恩仇,然后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武侠宇宙。

读书与写作就像水和氧气,我们缺一不可。只有真正把书读到了心里,才可以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这是自然发生的事。

写作,不是生活的点缀

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写作源于生活

我在十年前便接触过写作,但那时候写下的文字无非伤事悲秋的无病呻吟。虽然每隔几天会写一篇,也有发表过的,但每次再次提笔写都感觉很困难,想写的和真正写下的相去甚远。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是我没有把写作融入生活。

写作其实跟吃饭,喝水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其实,创作全是自己的事,忠于创作,就是忠于自己。真正的创作决不该有丝毫随便的不认真的态度,古来的山水名画家有“五日成一山,十日成一水”的话,左太冲为作一篇赋竟至费去了十年的光阴。

创作贵精不贵多,时间和劳力是不能计较的。

因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要既想着创作,又急于发表,因为这样的心态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

在书中,朱自清有一句话说得很到位,那就是:总想创作,最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真正坚持到最后的并不是多么刻意,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

不要让写作成为生活的点缀甚至累赘,只有在日积月累中感受生活、用心生活,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才能真正拥有写作的肌肉。

写在最后:

“无论是应用之作还是兴之所发,均要以创作的态度来对待,用心写作,忠于自己,切不可随意敷衍,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看完这本书,相信大家都会想:我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稿酬?为了成名?还是为了丰富自己内心?

我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写作目的。

但万变不离其中的就是,写作不是文字游戏,我们要把我们想要表达的让读者看得明白;有想要传达的理念让读者有所收获;有想要抒发的让读者有所感悟。

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文字所散发出来的价值,相信《文心》这本书会帮助大家找到写作最初的那颗心。

好啦,这就是我为大家解读的《文心》相信大家对于写作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书中的一句话希望大家记在心里,那就是:写作,永远要忠于自己。

这本书很好读,读过的小伙伴可以在评论里留下你的想法,没有读过的小伙伴,如果你正处于小白阶段真的强烈建议去读一下,你将会受益很多。

下次为大家解读写作认识篇的最后一本书,同样是叶圣陶的《谈写作》,这本书告诉我们写作就和说话一样简单,只要会说话就一定会写作。是否真的如此呢?下一篇我带大家一探究竟吧。笔芯。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万别小瞧这本初中生写作指南,也许你的写作水平还不如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