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还是备受推崇的。究其原因,历史文化,传统风俗、饮食习惯好像都不能一概而论。
想想那么一层薄薄的面皮下面,又包含着多么丰富多彩的食材。无论豪门贵府还是寻常百姓人家,都有它们适合的搭配。
早年间日子穷,一年到尾都不见得能吃上一顿饺子。后来日子稍好些了,也只是过年的时候才会包上一顿。如今家家吃顿饺子早已不成个问题。但这种儿时的烙印让我的记忆至今都尤为深刻。
我的爷爷有三个儿子,奶奶故去之后,爷爷便在前后院子里的三个儿子家按天轮班吃饭。
记得那时生产队一年才分到每家几十斤白面。那时人们的餐桌上以白薯面居多,玉米面都不常见。即使这样也不是管够,还要搭配些瓜菜每天勉勉强强糊弄个半饱。
那时可不像现在还有减肥一说,那会儿人们的身材以现在人们的标准来说,那个顶个的细柳苗条。就是面色不好看,那都是营养不良,吃不饱导致的。
我印象里非常深刻的是每当爷爷轮班到我家,妈妈都会变着花样单独给爷爷做好的。所谓好的,便是用那仅有的一点白面变换着模样出现在爷爷的碗里,面条、饺子、馄饨、片汤等。我感悟最深的便是妈妈给爷爷包的白面饺子。
那时候土地贫瘠,种的白菜有的都不怎么长菜心。家家户户都会把这样的白菜切四瓣,然后挂到院里晾衣服的晒条上,将它们晒干。
看着翠绿的白菜叶在阳光、风、温度的作用下,慢慢变成浅绿再到黄绿,一碰都会掉渣子,就算晒好了。这时人们会把它装入袋子里储存起来。
春季应季菜还未下来的时候,这便是饭桌上的绝顶美食。
细心的妈妈为了能让爷爷吃上可口的饭菜,总会在爷爷过来的日子提前先把食材准备好。比如这干白菜早早入水洗净,放入开水锅里煮,再捞到盛满凉水的大盆里泡上。
春日的阳光好奇地也跑进来看,那时我也蹲在盆边,深深地喘息,闻着那舒展开来的白菜独有的清香,想着用怎样的方式吃到嘴里。
给爷爷包过的饺子里,馅料有时就是把这干白菜剁碎,加入鸡蛋粉条;有时也会买上几两肉与之调拌。不管花样怎么变化,那灶间无不香味弥漫,即使到现在都让人回味不已。
妈妈给我们自己做的是用白薯面包的白菜粉条馅。每当下锅煮饺子的时候才好看呢。
在烧开的大铁锅里,两种颜色的饺子在沸水里上上下下翻滚。黑不溜秋的是我们大家吃的地瓜面包的饺子,白胖胖的是给爷爷吃的白面包的饺子。每到这时候,我都会呆呆地站在灶台前,眼巴巴地看着那混在黑面饺子里的白色精灵。它们的味道是啥样的?比黑面的有多好吃?
妈妈细心地用笊篱将它们一个个从里面挑起,放入白色的大瓷碗里,然后端给早已坐在桌边的爷爷。然后,几笊篱下锅再把那些黑蛋蛋般的饺子捞到瓦瓷盆里。
虽然平日里白菜粉条的饺子也非常好吃,但是看着爷爷和我们截然两样的吃食,那时我还是很羡慕爷爷。
现在的生活,可谓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饺子早已成为人们日常桌上的常客,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包饺子的馅料也愈加丰富。
大类有三种:素的,肉的,荤素混搭的。而素的就可以衍生出不计其数的馅料,真可谓包罗万象。而肉的也可谓地上跑的,河里游的,天上飞的,应有尽有;荤素混搭的就更不用说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们包不了的。
面皮这些年也有了很多改变,原来一直吃的白薯面在当下成了稀罕物,买都不好买。越来越提倡健康养生的时代,早先看都懒得看的白薯面,玉米面,荞麦面等等如今都成了人们餐桌上的贵客。
而记忆深处那翻滚在沸水锅里的黑白相间的饺子也总浮现在脑海,只是感觉黑白颠倒了个。黑面的饺子那味道也不错呀,只是想着这样的场景,“咕咚”一声,脖子还是不由自主地咽下了一口口水。
生活里,苦的甜的,好的坏的,痛苦的幸福的,都是人间真实,也是人生里印象最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