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猴演义

    吴承恩老先生运用一支如椽之笔写出了四只混世的猴子。赤尻马猴、通臂猿猴、六耳猕猴、灵明石猴,只只精彩绝伦,个个神通广大。赤尻,通臂述其事,显其能,一笔带过;“六耳”与“灵明”有一场精彩纷呈的对手戏;浓墨重彩者就是那只经常被“天官老爷们”称之为“泼猴”的灵明石猴。

    猴子在动物园里是经常看到的,种类繁多自不必说。一举一动颇肖人,于是大众以为可爱,多亲近它们。猴子在人造化的天地里倒也逍遥自在,但并不快意,甚至有些落寞。大概是与人互动日久,厌倦以致无聊了吧。

    西游世界里的四猴皆是混世,现实中的猴子倒是供人消遣的居多。供人消遣不免于无聊,混世却会演义出精彩的故事。无论天上地下,书里书外,既然和人有所牵扯,那必然是众猴中有人的形象,人群里有猴的影子。人猴之间的分际似乎就隔了一层皮毛或者一副衣冠。

  “沐猴而冠”不过是猴子肖人,“衣冠禽兽”却是“不当人子”,其心可诛!

    闲言休提,还是文入正题,且说这混世四猴。所谓演义者,姑言姑听,果然莫逆于心,一笑而相忘于江湖可也。

                    赤尻马猴

    赤尻马猴,《西游记》混世四猴之一。其特点是: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

    据说其高五丈许,也难怪称之为“马猴”。只是“赤尻”。看来其无论如何变化,也不论其怎样避死延生,“赤尻”是其唯一的标识,并不随其“猴高马大”的身躯而有所变异。由于“晓阴阳,会人事”的缘故,或许再加之“善出入”的高超技能,其“赤尻”只会更加红艳的吧。

    据传其蹲踞之时两目不能开,若昏若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能近。久之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如电”。也曾见过山魈,那是极恐怖的形象,只是鼻梁赤红,齿吻锐利,并不见涎沫腥秽不堪。

    除却在动物园,大概野生的也会有吧。只是不常见。赤尻马猴是西游里的影像,山魈却是现实的存在。也曾见过一种“猴”,其猴介于赤尻马猴与山魈之间。形象是高大艳丽的,人事周天自是不在话下;只是““双目忽开,光彩如电”之际,却见不到“赤尻”,也不见“利吻”。其名不见经传,或是讳莫如深的缘故。

    一日,两介之间的物种忽而“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之际,方发觉它的不堪,连那“赤尻”也越发的红艳起来。后来又想起在动物园见到的山魈。由于当时只是关注那鼻吻的赤红烂漫,却不料那“尻”也是赤的。这又不由得让人脸红了起来。于是又很怨恨自己的双眼,何处不好看偏要看那“赤尻”?那红艳艳的鼻唇不是极诱人的么?于是又痛恨起自己的不智:

    不记得那“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能近”的么?于是又让人想到其“双目忽开,光彩如电”的风采,这倒是令人快意的。至于那“赤尻”,自然是被忘怀的了。

    这样想着,忽然之间,不知从何处蹿出一只“赤尻马猴”来,从面前一掠而过,由于太过迅疾的缘故,恍惚之间似乎也望见那“赤尻”,只是还不太红。

                    通臂猿猴

    通臂猿猴,《西游记》混世四猴之一。其特点是:“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

    其它三猴分别是“石猴”、“马猴”、“猕猴”。惟通臂而猿猴,怕是和人类最为接近的一种猴。人言手眼通天者,非此“通臂者”乎?据达尔文曰:人由猿进化而来,或许此通臂神猿是祖宗级别的存在。

    通臂猿猴能“拿日月”,确实可以证明其有通天的本领,日月岂是任谁都可以拿玩的?“缩千山”更是本领高强,“愚公移山”且需借子子孙孙之力,通臂猿猴能缩千山,一王屋山其非小菜一碟哉?“坂上走丸”,易也;“辨休咎”类似于“晓阴阳”,“知人事”。祸福可以预知,岂非神乎其技者?最让人眼热的是“乾坤摩弄”,能把天地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是多大的造化。天地尚且玩弄于股掌,区区同类者又岂在话下,手拿把掐,翻云覆雨,易如反掌耳。

    只是祖宗本领高强,儿孙就未必英雄好汉。倒是虎父犬子的居多,不过凤毛麟角之属也是有的,于是肖其祖,宗其术,“通臂”而“神猿”。“拿日月”,颠倒黑白;“缩千山”,大小通吃;“辨休咎”,明哲保身;“乾坤摩弄”,欺上瞒下。

    忽然想起一道类似偈语的条文:请遵照有关规定酌情办理。看似极普通的一道上通下达的条文,实则不然,此条文暗藏玄机。一“请”字应该是极客气的;“遵照”还是有案可稽的;妙就妙在“酌情”二字上。酌何情?上情还是下情?据不谙世事的小猴子看来当然是以“实情”来酌了。此时高明的“凤毛麟角”之属定会暗自讥笑。

    于是乎肖祖者通臂一舞曰:“此有何难?岂不闻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乎?”确乎高明之至!只是这“东家”是谁呢?是“按照有关规定酌情办理”的人吗?当然不是。“自家人”“办理”“酌”什么“情”呢?“按规定”办理即可。那么“酌情办理”的对象是“东家”?这一问似乎更荒谬。“东家”办事似乎更无需“按什么定”“酌什么情”。“东家”显然就是客客气气说“请”的了。这不由得又让人想起刘皇叔在白门楼说与曹公的一句话:“公岂不闻董卓之事乎?”看来“通臂一舞”者还是有些学门的。他也知道董卓也是被方天戟戳破了胸膛的。这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精义岂是小猴子之流能够明白的?

    这不由得又让人佩服起那神通广大的祖宗来。“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这神通着实高妙!拿日取月,必须通臂,臂不够长也是枉然;莫说“缩千山”,紧衣缩食为难;至于“辨休咎”倒是可以做到:自扫门雪,莫管他霜即可;“乾坤摩弄”么?这是一项顶特殊的本领,非但通臂,最紧要的是“摩弄功夫”,这就勉为其难了。

    通臂猿猴的“贤子孙”在某个角落里不由得吃吃暗笑,鄙夷的神情如烟雾般腾起,臻幻迷离……

    那只通臂猿猴此际正蹲坐在云雾里,俯首下视且抓耳挠腮,吱吱唧唧,甚是抓狂的样子。

                      六耳猕猴

    六耳猕猴,《西游记》混世四猴之一。其特点是:“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这或许是最纯粹的一只猴子。其显著特征是“六耳”,“六耳”者,“法”所不传也。通俗地说就是紧要机密之言或事只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要预防被“六耳”偷听到,于是乎为谨慎起见就有了“隔墙有耳”的说法。

    只是猕猴而“六耳”,它偏偏就“善聆音,能察理”,这就很麻烦。如果不存害人之心被“六耳”听去倒也无妨,只怕包藏祸心被人窃听到就会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了。“六耳猕猴”即是混世四猴之一,恐怕也不屑于聆察人间琐屑之音。它“知前后”就不会瞻前顾后,既是“万物皆明”也就难说神志不清。

    最要紧的是“知前后,万物皆明”。所以尽管“明灵石猴”大闹天宫,一路西去,降妖除魔,最后却被“六耳”整得神经错乱,以致上天入地求证清白真伪。最终的结果是一棍子被“泼猴”打死,实在是可惜得紧!“六耳”一死,所谓的“知前后”就剩下了“知后”,“万物皆明”也就黯然了“五千之数”。

    所谓“六耳”者,犹如人之“本心”,或可称之谓“梦想”。亦可譬喻为庄周梦中之蝶。或言“六耳”为“灵明”二心,亦确。只是这颗心还是嫩点,犹如小学生被老师问长大后的梦想是什么?有人答曰要做一名科学家,有人说要做一名美丽灵魂的工程师,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最终在前行的路上“科学家”卧毙街头,“灵魂的工程师”也不知所踪。只是不知哪一天“科学家”的幽灵复活,寻上门来要重续前缘,共温旧梦。这就很尴尬,要么善言劝慰其莫来纠缠,令自己难堪;要么如“泼猴”一般,一棍子打死,以除后患。由此也能看到“灵明心”的决绝和狠辣。所谓“灵明心”者,亦为“真我”。“真我”处决“本我”有时就是“空明”得无情,甚至自以为得意。实则是一种不自知的,莫大的悲哀。

    这样说来“六耳猕猴”倒像是一名“殉道者”。虽“知前后,万物皆明”犹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何也?怕还是有一些侥幸心理。只是今日之石猴已非昔日之石猴。即达山巅,佛光加身,谁还去复什么“虎皮裙围腰”的旧梦?不打死待何?

    非是“悟空”者,即便芸芸众众,莫不如是。但愿“灵明”之后,仍能“善聆音”,兼听则明;“能察理”,心地清明;至于“前后”么?不知也罢,徒增悲伤而已;万物虽不能“皆明”,但若能回首望一望“六耳”的旧冢也是好的。

    据说为了纪念那绝了种的六耳猕猴,有一种野桃子被命名为“猕猴桃”。据传多吃这种桃子能够延年益寿,只是不知是真是假。

                      灵明石猴

    灵明石猴不消多说,自然是妇孺皆知的“齐天大圣”了。大圣非但“齐天”,且是“美猴王”,看来吴老先生是极其偏爱这只猴子的。其它三只猴子都是一笔带过,唯独这只猴子浓墨重彩,出尽了风头。

    说人不孝时总会反问一句“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被问者以是哑口无言,多多少少是不尴不尬的,于是多多少少会收敛一些,多少会有所改观。若是孙猴子当然会理直气壮地回一句:“老孙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爱咋咋地”。毕竟人不是猴子,可不敢这样嚣张。

    只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终究也是孕育于天地的怀抱。所幸令人羡慕的是它具有以下本领:“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识天时地利,不为稀奇,最为可怕的是“通变化,移星换斗”。

    “通变化”,有七十二变;“移星换斗”类似于“乾坤大挪移”。这是怎样的身手呢?恐怕望其项背者多,追赶反超者无。当然了,在西游世界里,这样满天飞的大咖多的是。但美猴王毕竟是“孕仙胎”于大地,飞天也是得道之后的事情。

    一番恣意逍遥之后,终于也找到了组织,干起了正经的勾当。经历一番艰难困苦居然也成佛了。想来“美猴王”是沾了大唐盛世的光,比起殷纣时期的众神来说算是赶上了好时代。封神里鳞介甲虫,飞禽走兽多矣,不是元神寂灭,就是被打回原形重头再来;层级高的,根基深的,修为好的要么给人看门护院,青灯古佛,寂寂穷年;要么任人骑乘,遨游于云霓,驰骋于四海。

    石猴名头可谓璀璨如烟花。什么美猴王,齐天大圣,直至最后的斗战胜佛,当然了,还有那个似乎不入流的弼马温。在众多的顶戴之中,恐怕最“稳健”的是那行者,最快乐的是那弼马温,最帅的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一刻;最辉煌的莫过于大闹天宫,最痛苦的是被套上那紧箍,最悲哀的是一棍子打死那“六耳本心”。

    变化七十二,不过生死蝉蜕,毕竟有数;天时其知也?地利其察也?星可移乎?斗可换乎?吾不知也。心猿意马纵横驰骋,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五指为距,未可逾也。

    天罗有象,地网有形,其谁张欤?一球螺旋倶可囊也。石猴灵明,遽化星子,泯然而流,其可脱乎?尚未可知也。

    据说灵明石猴的火眼金睛是令人艳羡的,它不但能够放射出迷离的金光,最重要的是还能洞穿事物的本源。据说当下的“天眼”也是火眼金睛之一种。

    妙的是这样的“火眼金睛”在某些时刻里“火眼”,在某种状况下“金睛”。据说是因为“散光”,不能“聚精会神”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猴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