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美,令我感动——读肖培东《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有感

    教学设计的精妙与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正相关的,而这种精妙,常常并不需要煞费苦心、刻意为之,而是要在坚守语文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从文本出发,拓宽视域,融合渗透,讲究的是在自然中有法度,在随意中见匠心,在守正的基础上去创新。——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

      培东老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很好地诠释了在“守正” 中“创新”的教学设计之美。这种美,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

图片      守正,就是要深入解读文本、领会编者意图、分析班级学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面对一篇课文,我们要深入研读教参给出的“教学重点”,要结合单元目标,再深入解读文本,留意文本的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旁批、课后习题等,把握编者意图,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确立文章“教什么”——明确教学目标。这篇课文,培东老师就紧紧围绕阅读提示中指出的学习方法——“勾画文中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语句,试着复述这个故事”展开。

      守正,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精准点拨,授之于渔。面对“这篇课文,编写希望我们怎样去学它”的问题,学生们答非所问,培东老师便引导学生懂得——读自读课文,一定要看“阅读提示”;在勾画“标志事件发展的语句”时,学生的回答并不得法,培东老师用“你给别人讲一个故事,你会先交代哪句话”等谈话探循循善诱,最终让学生明白——表示事件发展的标志性语句往往是表示时间推进、地点转换的句子;面对“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的旁批,培东老师不仅让学生品读、分析描写外在行为的语句,还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写别的也能表现出心理状态的?”,最终得出“写语言也是在写心理状态”“写环境描写实际也在写心理状态”。这一探究,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是情感体验,更是阅读境界和写作思维的提升。

      守正,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反复“品读”中探索语言表达与情感体验之间的秘密通道。这篇文章的心理描写尤其出彩,所以找到描写心理描写的语句,只是“走一步”,在反复有感情的品读中体验这种情感才是“再走一步”。在品读中,培东老师不仅会开展范读、指生读、全班读,甚至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更会指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重音等,引导学生带入场景想象感受。“太远、太危险”的“太”字,“更糟——更高,更陡”的“更”字,在培东老师“去掉、加进”的反复品读中,“我”的胆怯、绝望和无助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现在,下来。要吃晚饭了。”一句中,培东老师从“要不要删掉‘要吃晚饭了’,句号要不要改成感叹号中”,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语言秘境的大门——深悟父亲的教育之道,有情感体验、有智慧传递,而不再是简单的父子情深。

    于漪老师说:“教学从来都是创造。”所以,在“守正”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创造性地阅读文本、设计问题。

      创新就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助学系统(提示、旁批、课后习题等)。本篇课文共设置了九个旁批,课堂教学中无需全部点出,而是要有选择地、创造性地使用。培东老师围绕本节课最重要的写作特征——心理描写,只选取了两处有关心理描写的批注展开。

      创新就是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为学生投下打破思维空间的“石子”,有创造性地设计问题。课堂教学靠问题推动,问题设计,体现的又是教师文本研读的功力。这篇文章的结尾,一读就懂,如果只问学生在主人公的经历中收获了什么,教学其实没有“生长点”。培东老师,巧妙“变换身份”——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母亲、杰里或者离开“我”的那些伙伴,你会提醒自己什么呢?这个问题的设计,明显有了宽度,极大拓展了文本的外延,同时增加了思维含量——学生会再次深入文本,重构作品意义,从中收获人生智慧。

      “平常之处发现不同凡响,简单之处品出无限丰厚;似有若无之处读出浩渺天地,荒凉僻静之地寻得仙踪妙境。这样的语文课堂,浅浅对话,深深涵咏;一唱三叹 意味无穷;曲径通幽,别有洞天。”这种守正创新之美之魅,令我感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种美,令我感动——读肖培东《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