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未来世界Welcome to the future world

资本家就像是一片肥沃土地上的野草,仅仅是物理消灭是不够的,人们心中发财的欲望就是资本的种子,即使把所有野草都拔了,等到合适的时机,种子生根发芽,资本又能茂盛的生长起来;想要彻底消灭资本,只有将这片地掘成灰扬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资本将自然消亡!


《资本论》


资本家凭借资本的强势地位,控制了生产资料,借此将劳动者圈禁在一个封闭场所劳作,并通过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掩盖了价值被创造出来的过程,试图让人们误以为价值是资本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拆穿了资本的把戏,马克思严格的论证了价值只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所有商品的价值都是物化的劳动价值,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全部来自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资本论》第一卷。)


但是有一个问题马克思没有给出足够的解释;


《资本论》中对劳动价值的描述,采用的是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假设每个人劳动是一样的,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提供的劳动量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忽略了“劳动力”与“劳动力”之间的差异;


如果我们仅仅考察工厂里的情况,这种假设是成立的,因为工厂里提供的是简单体力劳动,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现实生活中劳动力显然是存在差异的。


马克思把劳动力的差异简化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假设劳动力是一种商品的话,那么“生产”一个复杂劳动力需要付出的劳动必然比“生产”一个简单劳动力要多的多,“生产”劳动力需要付出劳动的大小就是劳动力的价值。


这句话有些费解,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如一个小学文凭的劳动力是一个简单劳动力,大学文凭的劳动力是一个复杂劳动力,那么显然培养一个大学毕业生比培养一个小学毕业生成本高的多,这个成本就是劳动力的价值。


同时,基于这一点,《资本论》中认为劳动的价值必须具有实物形态——商品,如果一项劳动不能创造或者改变商品的实物形态,那么这项劳动就不能创造价值;所以在论述服务是否具有价值的时候,马克思认为理发师提供的服务能创造价值,因为发型的改变算是一种特殊的实物形态,但是律师提供的服务就不创造价值,因为律师的服务没有任何实物形态。(《资本论》第三卷,恩格斯编写时马克思已经逝世,很难判断是不是马克思真实的意思!)


这个理论在马克思的时代够用了,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显然不够用了,服务业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过制造业(美国服务业占比超过80%,中国服务业占比超过50%),另外我们的社会上已经出现了“简单的劳动”获取了价值远远超出“复杂的劳动”获取的价值,影视明星、直播、短视频等等。


我们以短视频为例,短视频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是短视频的价值是怎么来的?是短视频创作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吗?短视频的价值又是如何传递的?


创作一个短视频付出的劳动,与其收获的价值完全不成比例;一个劳动者在工厂没日没夜的加班,一个月的收入可能还没有一个网红博主发布一个短视频收获的价值高,这是为何?


这个问题绝不是简单的认为劳动者的价值被资本家剥削了就能解释的。


带着这些疑问,在对短视频的价值进行分析时,分析的越深入时,遇到的困难反而越多,现有理论很难解释短视频的价值形成过程;


短视频就像是个怪物一样,短短几年造就无数的财富,造就了国内数个顶级的资本巨鳄,但我们不知道它的价值是怎么来的。


资本在面对短视频的时候,态度是很复杂的,以资本的敏锐性,一开始就嗅到了短视频巨大的价值。


最开始资本认为短视频的价值来源是用户的社交需求,但很快发现短视频跟社交半毛钱关系没有。


后来资本又把短视频的价值看作流量的价值,认为其价值是流量创造出来的,并且资本找到了让流量变现的方式,那就是让流量与商品结合起来;


于是资本大势鼓吹流量,这种思想反过来又影响了用户和创作者,使得人人都相信,这是流量的价值,最终什么牛鬼蛇神都出来了,他们用尽方法夺人眼球获取流量;


可以说正是“流量创造价值”这种思想,搅得互联网乌烟瘴气。


那么这种价值真是流量创造的吗?


显然不是,因为资本很快遭到了流量的反噬,流量反噬的例子在影视明星中最为明显,顶级流量小生鹿晗,一部《上海堡垒》彻底葬送鹿晗电影之路,无数资本灰飞烟灭;在直播领域,短视频领域,这种例子多到数不胜数。


让我们回到短视频本身,我们很容易发现,短视频既不同于商品,也不同于服务,它的性质非常独特:


首先它的价值没有实物形态(数字化信息只是载体),同时它的价值只有人类自己能感受到,或者说它的价值只对人类自身起作用,这点与商品和服务有非常大的差异;


以商品为例,商品除了人类可以使用,有的动物也可以使用。但是动物感受不到短视频的价值;别说动物,不同国家的人也一样,比如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字幕又不懂英文,那他很难感受到美国人创作的短视频的价值。


其次如果我们把用户观看的过程看作是“消费”过程的话(消费这个词描述的不太准确,在这里用消费这个词,只是方便同商品和服务作为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消费”不受次数的限制。


这一点与商品、服务截然不同,商品只能消费一次,服务也满足这种特性,且商品和服务不能同时被多个人消费,但是短视频可以,理论上来讲它不受次数的限制。


短视频的这种特性使得它天然能够带动巨大的价值,这也是资本把这种价值视为流量价值的原因。


分析到这里虽然我们能看到这种价值的一些特性,但是还是不能解释这种价值从哪来的,它跟短视频的创作者是什么关系,这种价值我们如何量化?


在之后的分析里会阐述这种价值的来源,以及这种价值与劳动价值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劳动价值属于这种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生产的描述无疑是精准的,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深入分析劳动价值的来源,也没有深入分析劳动力之间的差异;


将劳动简化为简单和复杂的差异导致马克思没有重视服务的价值,也没有预料到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内容经济时代的到来。


这不是马克思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所在的年代电报刚刚运用,电话才发明出来,而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数字化内容大规模传播,只有等到互联网的出现,甚至是手机智能终端的出现才成为可能。


我们的社会目前正处于从商品经济时代向内容经济时代的过渡阶段;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无限能源的解锁,终有一天将使人类彻底从劳动中解放出来,商品经济时代将成为人类的历史。


那么问题来了,都不用劳动了,资本还会存在吗?


很遗憾,资本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不仅会存在,而且留存下来的资本都是天量的资本巨头;


但幸运的是,资本已经不能再像商品经济时代那样,将劳动者圈禁在一个封闭场所,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了。


那会是一个好的时代,即使不工作,天天躺在家里,也能过的相当滋润;但也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创造价值奔走,不能创造价值你在社会上的地位还不如一个机器,家人朋友会看不起你,女朋友就更别想了,你只能去机器人体验馆体验生活。


这一切是如何形成的?这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人的价值如何形成,以及这种价值的传递过程?


这部分内容将从《资本论》出发,以劳动价值为基础,分析劳动价值的形成过程,从而揭示人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将整个人类社会看成一棵大树,那价值形成过程就是这棵大树的树根,是构成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我们所有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都是在这种价值基础上搭建起来的;


第二部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基于生产关系的分配关系;生产力可以看成人的价值表达方式,在商品经济时代,人的价值是通过劳动物化形成商品表达出来的;劳动集中在工厂进行,人们通过劳动参与到社会分配中来,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以其天然的优势,控制了生产资料,从而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在内容经济时代,这一切发生了变化;内容创作的独特性,导致它并不依赖生产资料,也就是说创作者们并不依赖资本家进行创作和生产,资本家无法将创作者们直接纳为自己的雇员,也就无法直接剥削他们。


于是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创作者们不再需要集中在固定的场所进行生产;但资本家很快就找到了他们寄生的渠道,在之后的分析中会详细描述;


不再集中生产,工厂、公司制将解体,这个解体过程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是颠覆性的,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因集中生产而发展起来的超大型城市是否还会存在?不再需要天天去打卡上班了,出行需求骤减,对现有的交通会有什么影响,汽车行业会发生什么变革等等。


第三部分,在新的生产关系形成过程中,各行各行会如何发展,以及最终会呈现什么样的形态?


这部分内容是主要的内容,将对各行各业进行分析,比如衣食住行等行业的发展,哪些行业会消失,又会形成哪些新的行业?同时将对新的生产关系上形成的社会关系进行分析。


分析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当前阶段、过渡阶段、最终阶段;


这里所说的最终阶段并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阶段,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来看,这也只是一个过渡阶段。


新的技术新的思想不断形成,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受时代的限制,我们能看到的也只能是短暂的未来。


人类走过这个阶段需要多长时间?


可能50年,可能100年!


这之中有几个关键的技术,第一,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开启了公司制解体的征程;


以往我们谈到虚拟现实的时候,考虑的都是在商业、游戏等方面的应用,却没有意识到,虚拟现实真正影响的是工作方式,虚拟现实可以让大多数的人回家办公,丝毫不影响工作成果,而且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工作效率。虚拟现实技术在过渡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技术是无限能源技术,比如稳定核聚变能源技术的实现,无限能源直接决定自动化生产能否实现;其实以人类当前的技术能力,自动化工厂并不是不能建立,自动化工厂没有大规模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制约着:


一是成本,制造一座自动化工厂的成本远远超出使用人力的成本,得不偿失,没有资本愿意做这种事情;


第二个原因也是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根本矛盾;


资本发展技术的动力是获取超额利润(《资本论》第三卷),发展自动化工厂,工人被彻底排挤出生产过程,退出社会分配,同时商品价值跌为零;表现结果就是,工人没收入,商品卖不出去只能免费送,那么资本家无法获得任何利润,这与资本家的初衷相矛盾,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


自动化工厂最终还是会出现,人类将彻底退出生产领域,这一点在之后内容经济分析中会详细描述。


研究的初衷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资本的运行规律剖析的一清二楚,但马克思设想的那个共产主义社会却迟迟未能到来(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产阶级先烈前赴后继,但资本却不断卷土重来,资本像是一个恶魔,成为了广大的无产阶级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后来我想明白了,资本所代表的生产制度或许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最符合人性的生产制度。


资本伴随着商品经济而来,在商品经济时代,劳动者提供劳动价值,劳动价值物化在商品之中,用自己生产的商品去交换别人生产的商品,交换的商品之间等价关系的建立是依据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价值。


从整个社会层面看,商品交换的过程可以看作劳动价值重新分配的过程;


社会生产的商品总量,通过交换,最终重新分配到所有劳动者手中,这一分配过程所采用的分配因子是劳动价值。


也就是说商品经济时代原本应该是一个按劳分配的社会,按劳动价值分配商品价值,但是货币的出现使按劳分配这一性质发生了变化。


货币不是凭空出现的,货币最早也是商品(《资本论》第一卷——货币),当一种特殊的商品成为整个社会通行的货币时(黄金),按劳分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货币可以直接交换商品,商品可以直接交换货币,货币可以直接代表商品的价值,也可以直接代表劳动的价值,商品之间的等价关系不再用劳动价值衡量,而是用货币的数量来衡量。


于是货币取代劳动价值,成为分配所依据的因素,按劳分配的社会变成了按货币拥有量(财富)进行分配,按财富分配商品价值。


最早的储存货币的行为发生了,这几乎是一种自然的本能,正如小动物会储存食物;动物冬眠入冬前会储存脂肪;人类会将多余的猎物阴干以备不时之需......


储存货币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是由货币能够购买一切商品这种独特的性质决定的。这种行为很好理解,以前打不到猎物就要挨饿,所以吃不完的猎物要想办法储存起来,以备打不到猎物的时候吃,现在有钱了,打不到猎物没关系,拿钱去买就行了。


很快货币的储存者发现,货币可以“增值”,比如借给邻居,到期之后邻居必须多还一部分(最早的利息);尽管这种“增值”过程与生产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在储存者看来,这是他们的宝贝货币自己增值了。


人们意识到货币会“增值”的时候,这种思想几乎是一瞬间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共识,于是人们因货币而变得癫狂起来,每个人每天思考的不是如何创造更多的价值,而是盘算着怎样才能拥有更多的货币,财富变成了价值的代表。


无产者从拥有多余货币的那一刻起,心态就发生了变化,他们成为了中产者,即使他仍被资本剥削着,但当看到自己的货币滋生出的几乎可以忽略的利息时,脸上仍然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种期待货币增值的心态,为银行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银行诞生的那一刻起,立刻将社会上闲散的货币集中起来,集中起来的货币又贷给资本家,进入生产环节,成为新的资本,资本的循环建立了起来。


当我们选择商品经济,选择货币时,资本集结并控制生产过程几乎是必然。


这就是资本始终无法消灭,相反日益壮大的根本原因,资本的种子就埋藏在每个人心里,等到合适的时机,种子就能生根发芽。


在我们观察资本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发现最关键的因素是货币取代劳动价值成为分配因子,从而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在资本的眼里,人成为了一个个数字符号,数字的大小代表着能给资本带来的价值量。


想要打破这种关系,首先就要研究这种关系。


我们的社会已经出现了人的价值绕过资本所控制的生产过程通过其他方式表达出来的方式,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内容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但内容经济时代绝不是看个短视频这么简单,这种价值传递方式,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与之配套的也是一种全新的分配方式。


研究内容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是研究的初衷也是研究的目的。在内容经济时代,资本将如何发展,每个劳动者又将何去何从?


这一切需要从人的价值是如何形成为起点!


本文完!喜欢的可以点个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欢迎来到未来世界Welcome to the futur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