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作者: [英] 扎克·斯科特


内容简介:

“阿波罗”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科学探索,实现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成为航天史的转折点。

《阿波罗》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近资料,汇成一份对“阿波罗”计划的全息记录。它将带领读者宛如亲历一般,见证这场航天盛事——18个登月计划、12位登月者、近100个NASA鲜为人知的机密趣闻,以及一段又一段激动人心的故事……

《阿波罗》是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极简航天史。随书附赠“登月礼包”:3款海报随机发送(高清月球/震撼血月亮/极地星空)、1张月相图明信片、1个1﹕48阿波罗原版登月舱纸模型。完善你的登月酷炫装备。


作者简介:

扎克.斯科特(Zack Scott),早期为英国皇家空军航空技术专家。现为欧洲蕞炙手可热的航天学者、科普作家和平面设计师。身兼多职,是英美罕见的跨界奇才,被称为“最有艺术范儿的天文学家”。他携手NASA将制作3本航天科普图文书,一手包办内文及设计、绘图。

译者简介:陈朝,曾用网名量子熊猫,活跃在科学松鼠会、豆瓣、微博和果壳网的科普达人。认知神经科学硕士。


精彩书评:

壹:短评

。一本适合所有航天爱好者阅读的极简航天史,差不多有200幅插图,还有登月舱的模型图纸!!一些宇航员的故事,登月计划,NASA的官方资料等等,可以说是很棒了!

。超级有趣,而且如果下一代人能去月球旅行就好了,月球我是不会去的,给别人的,对我来说危险等于不做


贰:

第一次知道“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在中学的教科书上。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慷慨陈词,“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他是第一位踏足异星球的人类,同行的还有他的伙伴阿尔德林。他俩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两个半小时,做了一些科学考察和仪器部署,然后在离开之前,留下了一面美国国旗和一座纪念碑。时为1969年7月20日。

这无疑是振奋人心的重要时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月亮神,古希腊神话里的阿尔忒弥斯永远纯洁,古埃及神话里的月神贝斯特是一只神秘的猫,古印度神话里的苏摩兼职药神,他的佳酿可赐予饮用者以永生之力……在我们中国,大家最熟悉的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就是“嫦娥奔月”。人类对于月亮的想象与向往,亘古有之。

小时候,我们都曾躺卧凉席、仰望星空,想象:月亮上到底有些什么呢?

人类第一次真正地近距离接触月球,根据“阿波罗”11号反馈回来的信息,阿尔德林将他眼前的景象描述为“壮丽的荒凉”。这可能与我们的期望大相径庭,但这就是事实。这次考察还扫除了人类许多想当然的误解。我记得,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曾经描述月球表面布满了厚达一二十米的尘埃,以至于想要在月球着陆的太空船沉没其中,不见踪影。那篇文章写于1958年,理论根据来源于当时的科学家托马斯·戈尔德。戈尔德认为,月球引力会吸引太空尘埃,并且微流星撞击月球表面所产生的热也会导致积尘。11年之后,“阿波罗”登月成功,发现之一就是,真空状态中的尘埃与空气状态中的尘埃的状态有很大差异。所以,阿西莫夫关于太空船滑落密布的尘埃而遇难的想象是不可能的。

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对于“阿波罗”的了解,大概也就仅此而已。我们只知道美国人率先登上了月球,做了一些考察,带回了一些月岩,但我们不知道,这次登月计划在什么背景下展开,做了哪些准备,航天器的装置是怎样的,根据什么标准选择宇航员,等等。那些并不是非要知道不可。如果有机会了解,想来也是颇有趣的。

美国科普作家扎克·斯科特的《阿波罗:一部看得见的航天史》,文字初浅,搭配近200幅插图,回答了上述问题,作为图文并茂的浅科普读物,能让大众全方位大致了解“阿波罗”。

譬如,既是“阿波罗”11号,那么,这个编码意味着的其他计划是怎样的呢?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事实上,“阿波罗”计划从1961年运行到1972年,第一次载人任务“阿波罗”1号设定在1967年1月27日,弗吉尔·格里索姆等三名宇航员殉职;“阿波罗”11号是第五次载人任务,这次成功通过电视摄像永载史册;“阿波罗”17号是最后一次任务,1972年12月7日,罗纳德·伊文思创下在月球轨道连续飞行时间最长的记录,这次登月带回了大量的标本,并通过穿越引力仪进行了引力测试和地质构造测试。

阿波罗计划为什么成功?作者揭示,“巨大的技术跨越,海量的资金支持和人数众多、技术高超的工作团队都是使计划成功的重要因素”,“‘阿波罗’计划拥有的资源投入是一个国家在和平时期能提供的最大的投入。在鼎盛时期,它共雇用了40万人,前后花费了240亿美元,可折合今天的1100亿美元。”美国为何舍得如此巨大投入?这与当时的冷战背景息息相关,因此,随着冷战的冷却,“阿波罗”就在70年代谢幕了。

“阿波罗”的科学意义固然非凡,但是,整个计划的直接效益不能马上显现,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让许多美国纳税人尤其资本家很不满意。这同样正是目前大型强子对撞机在美国没能实施的原因。早在1984年,里根当政时期曾经批准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计划,克林顿也曾试图支持这一计划,但都因为国会的反对而放弃。原因很简单,初步建造经费就预计需要90亿美元。超导超级对撞机计划取消,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成为时下唯一的极高能加速器。用于暗物质研究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花费惊人,的确要慎重决策,当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并不至于因此而停步。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中国宇航员杨利伟搭载“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近年以来,“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FAST望远镜、“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飞船等陆续实施,显示了中国航天领域的进取之心。人类对月亮、对整个宇宙的想象,正在一步步靠近现实,不管以何种方式,我们终将与它建立更加亲密的联系。


叁:

单位发了书卡这样也逼迫自己不得不去指定书店买书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吸引我的就是封面上面说的有1:80登月舱模型然后就毫不犹豫的买下来了。

小时候对航天非常感兴趣,看到酒泉或者西昌发射卫星就会十分兴奋,盯着电视看。小学到初中,也是非常喜欢照着各式各样的百科全书上的火箭画来画去。依稀记得画的最多的应该是CSA的CZ-2E,第三级有四个捆绑助推器,可是只能画出两个,画好之后还要煞有介事的用红色黄色的笔画出发动机喷射的火焰。印象中最壮观的发射除了土星5号就是航天飞机了,那种用尽全力摆脱束缚的感觉真是太刺激了,就像是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的那样人类不可能永远呆在这个摇篮里。

在开始看这本书之前,我先是把这个登月舱纸模型的各个部件从硬纸板上一个一个剪下来,当天也就剪到夜里12:30吧,试想这么粗略的一个模型都这么费劲,那真正的登月舱组装是个多么浩大繁复的过程。第一天完成了部件的修剪,第二天下班回家草草吃完饭之后就继续投入了我自己的登月工作,背景电影配的是美利坚主旋律《阿波罗13》。四个小时过去了,登月舱初现雏形,上升舱段和下降舱段终于可以合拢,一些细小的部件比如梯子和甚高频天线也得以加入,看起来也像是那么回事了。

昨晚看了一部分,粗略了解了阿波罗计划的各个系统和主要流程都是如何运作的,本书作者也面面俱到的介绍了一系列宇航员的生平和发射过程中的因吹斯听的故事,米国人还真是挺自由,想自己带点私货上去就带了。疯狂的冷战,美苏争霸大背景下的对科学技术人员的逼迫,硬是在50年前把人类送上了月球,这真是政治倒逼科技啊,心疼NASA一秒钟。

这本书内容其实不多,配图很丰富,也有很多详实的数据,很浅显的科普类读物。当我看到阿波罗1号的惨烈事故之后,不由得也想起了挑战者号升空后爆炸和后来的哥伦比亚号再入大气层时融化解体,这是壮烈伟大的探索,宇航员们都深知自己需要承担的风险,但是人类勇敢坚毅的步伐会永远向前,未知领域诱惑着我们原始的欲望,去探索发现,去开启一段段浪漫的旅程,无论是否可以返航。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波罗》作者: [英] 扎克·斯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