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机共读11期-3.2-苏文炳

品牌是最稳定的流量池!

点击图片,然后摁住时间久一点,就可以查看原图

(初次尝试导图,求轻喷……)

补充一点思考:

第二章开篇,作者以百雀羚的3000万热文和不到0.00008的转化,提出了两个问题:

①做品牌,到底应不应该承诺效果?或者用什么样的转化周期来承诺效果?

②如果用同样的费用做效果广告,会不会更有效,并且品效合一?

先按下不表。

作者认为:不能直接购买导向的营销行为,都是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存在路线、周期较长,目标可能模糊等问题,所以企业主往往是处于“盲投”、“经验判断”的状态。

并且引用了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的名言作为背书。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至少有一半浪费了,但我并不知道是哪一半。”


但是在品牌营销时代,仍然不乏成功的案例。比如:宝洁、奔驰、宝马……

随着效果营销的出现(2012年),以及移动互联网对效果营销的进化,作者认为:在效果营销时代,要让用户增加一个最终的闭环,就是点击购买。

因为这样转化链更短、效率更高。

比如:大众点评、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等等。

所以,回到最初的两个问题,作者给出了答案:

第一:做品牌,不承诺效果,就是耍流氓。

第二:增加导流,还要做到品效合一。

基于此:


我的第一个思考:基因

既然大众点评、滴滴、摩拜可以做引导购买,为什么宝洁、奔驰、宝马不去效仿?

后者真的是市场总监对于品牌套路的理解还停留在2012年以前吗?

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在于:两种企业的基因是完全不同的。

大众点品、滴滴、摩拜这些品牌都算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本身就自带着移动互联网的基因。

就相当于现在的00后,喊着“小猪佩奇身上戴、掌声送给社会人……”各种时髦,我们并不会觉得难以接受。

但是宝洁、奔驰、宝马这些品牌,历经了甚至百年的历史,它们并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可能已经算是大叔、大爷的身份了。如果他们还喊着小猪佩奇身上戴,难免给人给人一种“有失身份”的感觉。

当然,我们身边不乏因为潮流而走红的大叔大爷,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大叔还是比较正经的……

所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套路,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大叔”、“大爷”们。


第二个思考:载体

广告的载体是媒介。

从媒介的历史演进来看,它并不是一个相互取代的结果。

最早的媒介形式是纸媒,当广播出现的时候,我们担心报纸会被广播取代;

电视出现的时候,我们担心还不会没有人读纸媒、听广播了;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出现的时候,我们担心可能连看电视的人都没有了。

但是,现实是:最早的报纸没有消亡、广播也一直存在。

所以,我们更多的看到:媒介是走向一条融合发展的方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

所以,点击购买的闭环型动作,可能仅仅适用于移动端,但移动互联网并不是媒介形式全部。


第三个思考:受众

我们现在还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有那种表情、言辞都很夸张的电视购物。

我在想,真的还有人拨打他们的热线电话购买吗??

答案是有!很多中老年都是他们的受众。

很多老年人、甚至一些中年人,他们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会,更不要说去点击购买。

还有很多中老年人,听惯了被诈骗的故事,他们往往采取的做法是:不管真假,我就是不点击、不扫码,你能拿我怎么样!而且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厌恶、方案的情绪。

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虽然90后、甚至00后逐渐成为了消费的主力军,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消费能力,是不可小觑的。

所以,点击购买的闭环,可能对大多数中老年人不太适用,如果简单的宣传品牌,可能更能赢得信任。


第四个思考:反其道而行

现在所有的企业都在追求品效合一,都想尽各种办法去打造一个闭环。

所以我们身边逐渐充斥了无数的链接、无数的二维码。

相信很多人是比较反感的。

所以,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而言,遇到我可能一个也不会点、遇到二维码我也懒得去扫。

这个时候,如果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将“闭环”打破,是不是可能给消费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就像一个美丽动人的公主,可能不屑于身边各种捧哏、迎合的追求者,只有高冷的王子,才会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联机共读11期-3.2-苏文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