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与奶奶在街头激烈对打,如何做情绪引导孩子才不会无法无天?

引言

12月3日在湖北襄阳,有网友拍下奶奶和孙子在路边发生争执互相起争执并动手的画面。刚开始奶奶和孙子互相踢打,孙子甚至使劲将奶奶推到路边护栏上。目击者张先生称,孩子看着不到10岁但身体很壮,一下就将奶奶推到了护栏上。

此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大家纷纷吐槽熊孩子敢打长辈,肯定是家里人惯的,被宠上了天,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有道理的;也有网友认为孩子模仿能力强,有打人的习惯说明平时父母和家里人也有这样的不良嗜好,所以耳濡目染养成动手打人的习惯。

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就有效吗?

视频中,这位10岁不到的男孩拼命地用脚踢踹自己的奶奶,明显感觉他当时的情绪是很激动很生气,甚至有些愤怒的,我相信他做出这样的动作并非一蹴而就。

当然孩子不管不顾打奶奶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但我们是否考虑过孩子做出如此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何会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是错的?毕竟10来岁的孩子已具备是非判断能力。

当时他的想法是这样的:我很生气,我只有打她才能发泄内心的不满,我只有踢她才能释放我的愤怒。也就是说,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只知道用拳脚挥向自己最亲的人。

可以想象孩子在小时候也曾受到如此的待遇,和奶奶一起互踢就可以看出,也许在他们家这是常态!因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小耳濡目染,是否有暴力倾向,无法管控自己的情绪都和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信他的父母觉得棍棒底下才能出孝子,但是却无法让孩子明白如何才能管理自己的愤怒与痛苦,用其他积极正向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暴力来应对。

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真的有实质性的效用吗?也许小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忍辱负重”因为他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大人的打骂,可一旦他有了足够的力量,将会以同样的方式对付他的亲人。有人曾这样说过:为什么伤害动物叫虐待,伤害成年人叫殴打,而伤害孩子却叫作管教呢?

如果我们无法真正的尊重孩子,站在他们的角度感同身受,理解他们愤怒与激动情绪的背后,只是用我们成人的思维与方式严格管控,或是无边地溺爱,那么孩子的成长将不受控制,因为我们无法真正让孩子信服,我们没有同理心,他们也将用同样的方式回馈我们。

也许家长会说:“可是我家的孩子很淘气啊,怎么说都不听啊,不打不行啊!”确实,有时候一顿打骂能最有效地让孩子安静下来,但是你可知孩子在惩罚与恐吓面前,他内心的世界是如何的?他会将自己的情绪与需求隐藏起来,因为害怕下次的释放会遭受再一次的打骂,久而久之他们看似乖巧的背后,实则心理满是创伤,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会渐行渐远。

就像国际家庭与儿童网络主席,凯瑟琳·沃尔斯在《重塑儿童行为》一书中说到:

“你是希望孩子出于对你的恐惧而听从你的建议还是出于对你的爱戴和敬重而听从你的建议呢?”

我相信只要是聪明的父母都知道肯定是后者的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连接,但是如何才能让孩子是出于爱戴与敬重而听从我们的建议呢?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学会做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的重要性,也是父母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的关键

“情感引导就是要通过观察,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孩子们不乖,通常都是事出有因的:过度兴奋,缺乏约束寻求关注或者过度疲劳。在许多情况下,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但家长未能意识到他们的这些需求就直接施加了惩罚。暂停活动、打屁股、训斥和扳起面孔都是惩罚性的消极驱动手段。”

情感引导是美国著名育儿心理学家——金伯利·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书中提出的与孩子培养亲密关系的秘诀。

我们是否想过,当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让他们记住之前所犯的错并让他们加深印象,还是说仅仅只是为了发泄自己愤怒的情绪?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如果是前者,那我们应该选择比较积极合理的方式比如情感引导,让孩子能够真正从心底接受父母给出的建议。如果是后者的话,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方式太不公平,而且孩子在情绪上也很难真正接受家长的批评,即使迫于武力威胁孩子接受了,但心理上的害怕与压抑会让他们有所戒备,难以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

金伯利·布雷恩还表示:

“在父母的情感引导下,孩子将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去掌控自己的生活,这样即使在步入青春期的时候,他们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如果父母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式的管教,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发展,他们会丰富自己的情绪,也会知晓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是规范的,或是不允许的。他们也会更加明白撒泼打诨或是发脾气无法解决问题,而是要向父母表明需求,寻求帮助,让他们帮忙给予指导与反馈,解决心中真正的烦恼与不快。

如何对孩子做情感引导,不打骂也能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所犯的错,不会无法无天

1、父母提前告知孩子在特定的场合需要做什么,会面临什么,父母希望孩子能做到什么

很多孩子处于陌生的环境或遇到陌生人的人会感到不安,因为年龄的关系,有时候他们无法正确表述心理的焦虑,会用发脾气,吵闹,哭闹等来发泄内心的情绪。

如果父母能提早告知孩子这一切,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即使有出现什么状况也会比什么都不知道要好很多,就像金伯利·布雷恩说的:“要提前给孩子种下合作的种子。”你会发现,孩子会比想象中要表现的好!

2、关注自己的孩子,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并对他们的反应做出一定的判断

虽然提前告知孩子他们能减轻不少焦虑感,但不外乎有突发状况,所以父母要学会观察他们在不同场合或是遇到不同状况的反应,一旦发现他们有不乖的行为,或是有发脾气的迹象,就判断他们是否有什么需求,比如说太累了,太紧张了,还是说过度兴奋了?

如果父母能尽早觉知孩子的这些反应,然后满足他们的需求,那么孩子就能很快地恢复平静,也会更愿意去听从父母的建议与指导。

3、学会聆听,认真听取孩子们的意见与想法,不要表现地不耐烦

学会听真的很重要,这也是情感引导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在孩子面前认真听,他们才会觉得父母是真正在乎自己的,是关心自己的感受的,所以他们也更愿意去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也会更愿意说出自己内心的不安,当然前提是父母不能表现得不耐烦,因为孩子很敏感,父母是否有在听他们一清二楚。

4、帮助孩子去理解他们的感受,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知晓父母是他们的坚实后盾

如果孩子因为生气拿东西乱扔,你可以和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乱扔东西是不对的,如果以后遇到生气的事情,你可以找妈妈帮忙,我会帮助你的!”

这时候孩子就意识到了原来我这样的情绪是生气,妈妈告知孩子她可以生气,但是不能乱扔东西,不仅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情绪与感受,也知道了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还有最重要的是有困难有不开心可以寻求父母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独自承受。

5、父母对孩子要有同情心,站在孩子的立场感同身受

父母如果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与立场感同身受,他们就会觉得父母和他们是统一战线,那他们也会更愿意与父母合作,而不是抱着敌对的心理。

所以孩子做错事情,我们要找到他们犯错的原因,理解他们当下的情绪与感受,体察他们犯错后的不安与紧张,然后引导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该怎么做?孩子将通过思考给出答案,这样不仅能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还有助于他们避免下一次的犯错。而且整个过程是没有任何暴力与打骂,孩子也很愿意与父母分享他们的心思。

结语

情感引导很重要,但是真正能做到的父母却少之又少,我们习惯了用传统的经验去管教孩子,却不知还有更合理更积极的教育方式。虽然做到情感引导很难,但是为了孩子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和谐以及亲密关系的建立,不该值得我们去试一试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孙子与奶奶在街头激烈对打,如何做情绪引导孩子才不会无法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