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秘籍

学习的路上,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科目,从四级英语到托福雅思,学了十几年,却从未能像母语那样运用英语。英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多的只是用来应付考试,基本上考完就扔了。

究竟为什么我们一直没有学好英语,甚至把学英语硬是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行为艺术,一群人很努力的学,却只有行动而毫无成果。

尽管英语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信息也如此丰富的现代社会,仍然没有破除人们对英语的一些误解,甚至某些观念现在仍然大行其道,继续错误的引导莘莘学子。

# 关键期理论

错过了最佳语言学习期,那么接下来学习新的语言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这个最佳语言学习期被大家称为“关键期理论”,更是被现在的少儿英语教育机构作为最大的宣传口号,催促你赶紧交钱学习,不然孩子的未来要是给毁了,做父母的可承受不起。

成年人呢,也用这个“关键期理论”给自己不学习英语做幌子,觉得自己反正都过了学习英语的“关键期”,就算学了也没效果,那还是放弃比较好了。

“关键期理论”最早源于语言学家 Eric Heinz Lenneberg,他在1967 年提出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Language acquisition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始于婴儿出生,止于从八岁到青春期结束之间的某一时刻。过了这段时间,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将大幅度下降,并且没办法去除来自母语的口音影响。

1967年提出的假说经过大众媒体传播,就成了理论和真理了,一直误导了大众。现在的研究早就证明了大脑的可塑性,只要你想学习英语,那么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并没有什么“关键期”,种树最好的时期就是当下,学英语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现在教育机构这么盛行,源于父母们的成才心切,其实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告诉孩子学英语能带来什么好处?而不是什么都交给老师们,自己却没有任何行动,自己都言行不一致,还能指望孩子们

好好学习父母都不用、不重视的东西?

# 英语思维

英语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词,一个神秘的词语,然而即便是英语老师,英语思维是什么,其实也一直没有解释清楚。

真相是英语老师其实也不知道是什么?又怎么解释得清楚,英语思维这个词也成了他们手里的工具,认为学生们英语不好,就是缺乏英语思维,学生们也搞不清楚,也认为是自己缺乏英语思维。就这样,提出一个很玄乎的概念,一个不存在的概念,让学生们去追求,那么请问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又怎么可能追求得到?

英语思维很多时候变成了掩护的工具,说一个大家都不懂概念,什么都可以推脱到英语思维,虚无缥缈而又无法追求的东西。学得好,认为你具有英语思维,学得不好,就简单的认为你不具有英语思维。英语思维最多的解释就是:要以使用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使用英语才地道。这样的概念又有什么意义?

这么说来,除了英语思维之外还有中文思维、韩国思维……….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交流,思维无论是那个国家,只要是好的思维,好的思想,都会有共性,有相同的东西所在,我们学习思维的时候,并没有区分国家,更多的是在意其中的思考质量,而不是什么英语思维之类的地域思维。

英语思维就属于伪命题,不应该拿出来忽悠人,有专门的文章详细阐述了用语言思考的荒谬性,感兴趣的可以继续深入学习:Absurdity of ‘Thinking in Language’ [http://www.dwillard.org/articles/individual/absurdity-of-thinking-in-language-the] 

# 学什么语法,中文不学语法一样可以

中文的学习似乎也没有经过像英语语法一样的训练,但是我们还是一样可以交流。中文的时态分过去、现在、将来三种,英语分十六种,什么过去现在,过去将来……..让多少英语学习者抓狂。

曾经有个调查,调查出租车司机,让他们对自己的驾驶技术做个评价,几乎每一个司机都认为自己的水平比平均水平好一些,按照统计学,这显然不成立。中文也是如此,如果做个调查,肯定大家也认为自己的水平比平均好一点吧,事实上也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高估了自己的水平。

中文不学语法一样交流,就认为语法作用不大,其实大家的中文水平也仅仅只是交流,如果说写个文章,写合同,那就什么问题都出来了,只是说在交流的过程中语法的作用并没有明显体现出来,毕竟就算你说错了,对方还是可以理解对的。

别说语法不重要,你的中文也并没有你想象中的好。

语法可以了解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不同的语言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让我们自身迷惑的往往都是那些不相同的地方。中文和英语最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 长短

* 动静

* 意形

中文善于用短句,英语善于用长句,英语中通过关系代词和连词,像that、which、who、and等将短句连结起来,所以英语的句子看起来就比较长。

英语倾向于静态,句子中名词的成分比较多,就算有动词,也偏向于将动词转换成名词来表达。中文相对来说更倾向于动态,句子中动词和形容词比较多,形容词则表述动作的程度。

最后,中文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差距主要体现在句子之间的连接。中文句子和句子之间很少有连词,主要通过句子之间的意思来体会相互之间的关系。英语则通过连词来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中文不需要连接词,自己去意会,英语需要连接词,保持句子形式上的统一。

以上是中文和英语的三大差异,在理解差异的情况下,学习一门语言或许会更加得心应手。

语法给你一个大局观,也能更好的不同的语言体系中转换。

某些人通过看电影学习了英语,他们认为这样学习可以更有有趣些,既然都是学习,为什么就不能选个有趣的方式,快乐的学习?

这么想的人往往看着看着电影就迷失在电影剧情中。兴趣固然是好的,但是仅仅靠兴趣去驱动自身学习技能往往不靠谱,要知道妓女不能靠性欲接客,作家也不能靠灵感写作,学习技能也不能纯靠兴趣啊。

技能的习得离不开刻意学习,刻意训练自己的过程并不是愉快的,别想着看电影学习语言就能改变什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学习的途径,思维方式跟上了,就算是看电影学英语,他们学习的过程必定是把一部电影不断重复复述,不断重复训练来发现自己的盲点。

你看到的是他们看电影就可以学习英语,没有看到的是他们不断重复,一部电影的观摩学习甚至可以达到上百次,试问一下那些想通过看电影学习英语的人,你们能否看一部电影上百次来训练自己?

还有,不要想着学英语,就是把英语的一切知识都学了,即便翻译和理解英语文章都完全是一回事,就算是中文,我们也不是全能,能看懂文章和能翻译文章是两码事,我们需要首先搞清楚自己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的时候,我们最常纠结的这句话应该怎么翻译?这方向和目的就不对了,我们阅读最重要的是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只是英语的知识结构的一个分类,纠结翻译往往本末倒置,更多是要去理解句子的意思。

听起来好像是在钻牛角尖,翻译和理解怎么就不一样了,里面的区别可大了,翻译是英语的一个分类,更是一门学问,即便就是单纯翻译这么个分类,教翻译、学翻译、用翻译的都不一样,更别说不同分类上的区别了。

所以,学习英语,要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此外,过多纠结翻译,精力在翻译上过多的消耗,就没有多少精力花费在理解文章上了。

# 英语中的听说读写

语言的使用体现在听说读写,而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都有不一样的瓶颈,学习理念也有所区别。

*听*:老是听不懂电影说什么,跟国外的人交流也老是接不上话,因为听不懂。关于听力的提升,大多数人就使劲听,认为听多点就会提升。事实上,听得再多,也不会改变耳朵的结构,最好的方式就是能说,只要能说就能听出来,所以重点是放在说而非听上,说多了,也就会听了。

*说*市面上有很多的口语书,除了How are you? I fine, thank you外,也没记住什么?口语书的作用并不大,因为我们发现里面的对话其实挺简单的,并不完全适用我们的生活场景。

英语口语不是说我们不会说,经过正常学习训练的人还是可以发音的,可还是说不出来了。英语口语不在于我们不会说,而是我们不知道要说什么。小孩子学口语快,是因为小孩子要说的话少,成人不一样,思考的问题比较多,差异比较大,就不知道该怎么表达了。

口语没学好,恰恰是因为太聪明了,聪明人想得多,思考比较深,简单的表达已经不能表达想法了,你什么时候见过成人见面是这样打招呼的:

`你好吗?`

`我很好,谢谢。`

小孩子这样表达没问题,成人就不太合适了。越长大觉得学英语越难恰恰是因为简单的表达不能代表你的思想,并不是因为你年龄过了“关键期”,学习语言能力下降了。

另外,英语口语交流的时候,不要指望一句话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尝试多个角度多个句子去表达同一个思想。

从信息论的角度,信息熵越高,隐含的信息量越大,英语26个字母,信息熵最大可以达到4.7比特,中文2500个常用汉字,信息熵可以达到11.3比特,中文远比英语高效多了。你在说英语口语的时候,别人不懂,你都会多说几遍,我们使用中文的时候,反而觉得这人说一遍沟通不了就算了,很是神奇,要知道,中文能隐含的信息量比英语大多了,理解起来难度自然就大多了。

中文这种高信息量的语言,和人沟通的时候,需要多说几遍,增加冗余度,使人充分理解,所以别说中国人不好沟通,而是中文信息量太大,确实需要多表述几遍。

英语口语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我们总是想尽力做到完全地道,这里面需要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实在太大了,我们生来就带着自己的母语规则,非要改变去做到英语的完全地道,成本实在太高。

中文口语都还有不地道的时候,英语怎么就要强迫自己地道,每个人身上都带有自己地方文化留下的痕迹,不需要刻意去改。

例如关于R和L的发音,即便是本国人,英语中的R是孩子最后才学会的几个辅音之一,大约需要5年才能真正掌握这个音。 而英语中的L可以根据它在单词中的位置不同而发生变化。

日语中的舌瓣音的五个音节:ra  ri  ru re to- ら、り、る、れ、ろ,英语进入日本后,R和L都变成了日语中的R。韩语和日语同样没有rrr发音, 普通话和粤语,都有轻音L,韩语、普通话和广东话一样,PULL没有重音L,广东话完全没有R音,说英语的时候,有时会用到W音或者L音,这些就是自身的文化痕迹。(强烈推荐看看一个小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s/video/BV1j4411T7Lq))

即便发音不那么准确,依然可以对大家的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像Holmes不会翻译为“霍尔摩斯”,而是“福尔摩斯”,Farenheit不翻译“法伦海特”,而是“华伦海特”,这些翻译者都来自F和H区别不太好的福建人,但这些并不会影响到翻译者将好的作品带给大家。

文化痕迹就是自身的一部分,不需要刻意隐瞒或消除,一听口语,能区分那里人并不丢人,丢人的是追求绝对的地道而止步不前。

*读*:阅读资料的时候,我们听到有人阅读原版英语书籍,心生羡慕,希望自己也能读原版书籍,当然,可以阅读原版说明英语能力过关,至少可以看原版书籍。

我们阅读是为了获取思想,而不是因为读原版书籍显得自己不一样,才去阅读原版书籍,其实我们母语使用得更多,如果有翻译版本,其实可以看翻译版本,只要我们能获取思想。

现在翻译著作良莠不齐,有时候会丢失原版该有的意思,这个时候就可以找出原版看一看,而不要为了读原版而读原版。

*写*:写作的时候背了各种模板,感觉英语写作还是止步不前,一直找不到突破口。英语写作能力想提高,关键反而不在英语能力的提升,核心在中文写作水平的瓶颈,自己中文写作水平都不行,翻译过来后难道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背在多的模板,也是为了更好的将你的中文表达出来,中文表达能力都不行,还指望单方面提升英语写作能力,是不现实的,两者有相同之处,不会一个强一个不强。

林语堂、钱钟书的英语写作能力可是连哈佛的教授都震惊的,正因为两位大师中文驾驭能力就很强,英语写作不过是换种形式表达出来,如果真的想提高英语写作,先提升自身的中文素养或许会更好。

英语能力的提升需要刻意训练,对文章精读而不是追求数量和速度,会有更好的效果,同时,能链接的地方更多,在刻意训练之外,也能带有不少有趣的体验。

*什么叫精读外加链接?*

例如“Born in the purple”不能翻译为“生于紫色”,而是“出身名门”,很多人到这里就算了,精读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为什么紫色是名门?一般来说purpl有紫色的意思,在这句话中怎么就变了?

追踪下去会发现:现在我们获取颜色可以说非常的轻松,但古代的人们为了获取某些颜色是极其困难、奇葩、繁琐的,于是,古代拥有不同颜色的人,也同时代表了不同的身份,象征着等级高低。

古代欧洲紫色是皇族色,正式的名字叫骨螺紫,骨螺中有一种腺体会分泌特殊的液体,液体在光照后会变成紫色,色彩艳丽而不掉色,深受皇族喜爱,紫色就在当时成了皇族专用色,平民用了会杀头。

其实平民也用不起,因为这种骨螺紫,据说一万两千只骨螺才生产1.4克,而100克,就需要差不多86万只骨螺,更别说是把衣服染成紫色了。

紫色也就跟皇族有了联系,这才会说生于紫色就是生于贵族。精读的时候,遇到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单词,单词后面往往就代表着特殊的历史,需要深入去学习了解,印象也就更加深刻。

*那链接又应该怎么产生?*

回到purple这个单词,骨螺紫为了更好的着色,还会跟尿液一起侵泡,除了紫色跟尿液有关,其他颜色跟尿液同样有密切联系,如下面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维米尔使用的黄色,就是来自于尿液,让牛吃芒果叶,收集排泄物并提炼出来,这种工艺源于印度,因此也叫印度黄,当地人也会将这些颜料做成球状出售。

后面因为牛天天吃这种没有办法消化的芒果叶变得面黄肌瘦,20世纪印度出于人道主义就被印度政府取消了。

这就是链接,通过紫色一个单词还可以学习不同颜色的特殊工艺,以及背后的故事,又可以了解艺术作品,还有其他有趣的颜色和故事,继续学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https://www.fastcompany.com/90165072/the-crazy-stories-behind-6-of-the-worlds-rarest-colors]

长期精读,刻意学习,过程会比较辛苦,但配合链接,会添加乐趣,则可双剑合璧。

所谓的英语秘籍其实更多是关于思维上的转变,思维影响行动,行动则带来不同的结果。学英语,什么时候不迟,最关键的是要马上行动起来,昨天不能换回来,明天还不确定,而有把握的就是今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英语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