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书笔记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听《梁宁产品思维三十讲》的时候,其中多次提到周鸿祎和他的一些观点,想要更深一步去了解,于是趁着放假读完了《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互联网思维和方法论有了新的认识,对整个行业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整本书的语言很接地气,也很通俗易懂,给我的一个直观感觉就是作者很敢说,是一个非常直率的人。全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词是用户、创新以及体验,以下是我的一些摘录和总结。


看趋势,你得在它还没起来的时候就看到。没有人能够打败趋势,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

一个商业模式的基础是用户,核心是产品,本质是通过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商业模式不是赚钱模式,它至少包含了四方面内容: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最后才是收入模式。产品模式就是你提供了一款什么样的产品,所有的商业模式都要建立在产品模式的基础之上;在产品模式之上,还要讲用户模式,一定要找到对产品需求最强烈的目标用户;再次是推广模式,就是以怎样的方式接近目标用户群,花很多钱的推广未必是好的模式,真正的推广模式是要根据你的用户群和产品去设计相应的推广方法,判断是不是真正的推广最简单的标准是撤掉推广资源看产品的用户量是否往下掉;最后才是收入模式,就是通过产品获得巨大用户基数,在此前提下考虑怎样获得收入。

虽然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免费,但并不是说一免费就灵,除了免费,汇聚海量的用户基数还需要好的产品,能够为用户解决问题,而且提供一流的用户体验。用户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不是说只有汇聚了海量用户基数才可能赚钱,而是说用户本身就是商业模式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好的互联网产品总结起来都有两个特性:第一,它要在一个点上打动用户;第二,它一定是在持续改进、持续运营。

任何美妙的想法,都不如先把它简单地做出一点点,拿到市场上做实验:一旦对了,你马上就能看到增长,并能迅速跟进;一旦不对,你调整的成本也很低。因此不要期望某一个版本带来革命,而是要靠很多小版本实现革命。

用户不关心技术,只关心用你的产品能得到什么好处,产品要有鲜明的定位。做产品要做减法,一定要找对一个点,在这一个点上做到极致。

凡是用户提的问题,一定要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原因,从用户的角度想解决的方案;凡是负面的信息,即使是对手的枪稿,也要找到可以改进产品的启发点;凡是竞争对手的产品,都必然有学习借鉴的优点。

任何颠覆式的创新,都是从细节入手,从不起眼的地方出发,不断纠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地完善。颠覆式创新,需要逆向思维。颠覆式创新做好了,你会让对方所有的优点变成包袱。当你面对强手的时候,一定不要按照它的节拍跳舞,要想办法通过反向思维,通过逆向操作,在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上创造一种新的游戏规则。

拿来主义就是不再重复发明轮子。技术不管是不是自己原创的,只要能给用户带来比别人好的、一流的体验,那么就是在创新,这种创新与做出核心技术同样重要。

真正的颠覆力来自微观的地方,来自侧翼,来自边缘,来自把资源聚焦在一点上追求极致。做得简单也好,做得便宜也好,最重要的是极致。

做企业、做产品的人,都喜欢理性分析,会考虑用户会喜欢什么功能,我该给用户做什么功能,但消费者其实不理性,都是感性的。他看到一个东西,脑子就用一秒钟,甚至一秒钟都不到,就会快速地给你的产品做一个分类,给它定位。所以,刚切入市场的时候,要用一句话说清楚你是什么,你是谁,用户为什么要用你。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准自己的定位,然后像一把锥子一样,先在人们脑子中占据一个位置,而不是先去扩大市场份额。

用户体验最基础的是用户需求,如果脱离了用户需求,产品设计在漂亮,想法再精妙,都无法和用户产生共鸣。用户感知的地方,往往是细节,体验需要追求极致。超出预期的才叫体验,体验要像拿针刺一下,或者踢一脚,让你印象深刻,才会形成一种口碑。

互联网的“微创新”规律:第一从小处着眼,贴近用户需求心理;第二要小步快跑,快速出击,不断试错。微创新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不聚焦,在进行微创新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平台化思维。互联网里的平台都不是做出来的,都是积累起来的,是在为用户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口碑是衡量创新的标准。

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做战略规划的时候,一定得具体到产品。战略不能待在云端,一定要落地,具体到怎么解决用户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产品观。

不论产品名称还是功能名称,最好的就是一目了然,让人一眼能看明白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不用动脑子。做产品需要“现场力”,要接触用户,多从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出发,时刻关注产品的用户体验,同时要像小白一样思考,要有一颗粗糙的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