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识来源

受群主启发,这两天的主题都有了:我的知识来源,我的思维来源。前者是群主提的,瞬间点燃了我的兴趣,因为最近上课碰巧颇有感触。后者是因为想到要写前者,盘思路时发现的。因为我们的教学,知识是一方面,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也是重要的。

知识来源,曾经是书刊杂志,后来是广播电视,再后来有了互联网,有了维基百度天涯优酷,后后来有了移动互联网,微信头条抖音,这大概地简化出来这些年来,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获取知识的质量,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要出本书,是了不得的事,不仅写书的人要能力了得,重要的是,还得入得编辑的法眼。最终能付梓印刷,虽不一定都是传世精品,但一定绝少,有毒有害。所以曾今的编辑们,看到如今“河南露露”所写的做号文章,一定会气到吐血吧!

所以知识来源的主体变迁本不重要,但时至今日,媒体本身与内容质量存在某种“约等于”关系的时候,(类似“快手”“抖音”都有自己的用户画像)对媒体的选择就不得不慎之又慎了。

下面说说我的知识来源。

年幼时大量的地理和物理类的自然科学知识,其实都源自我的父亲。现在想想,他没能去做老师,才是最大的遗憾。

譬如每个国家的首都,譬如每个省份的省会,这些地理的启蒙知识,都是爸爸教给我的。教具非常简单,一个地球仪,基本上是每个八零后家里的标配,再有就是一副儿童塑料拼图(中国地图版),于玩中学,不亦乐乎?看地图的能力,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本规则,本初子午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与晨昏线这些专有名词,都是少时未曾学习地理之前就懂了的。而哪里有煤矿哪里有铁矿,七大洲的最高峰与世界海拔最低点,也都是通过地球仪上的图例,就进入了我的小脑袋中。地理常识,是父亲为我打开的第一扇窗。

那么第二扇窗,就是物理了。

初二物理的第一个概念难点,叫密度,很遗憾,我很小时就知道了,准确的说,我知道的不仅是密度,知道的还有一个它很古老的兄弟--比重,这个必须是上年纪的知识老人才知道的事,我一个八零后能知道,必须得益于我的爸爸。而水的密度是1吨每立方米,被我形象的理解为一个一米×一米×一米的方形洗澡池灌满了水就有一顿重,而一辆载重五吨的解放牌大货车也只能拉这样大小的“水块”五个,铁的比重是7.9,意味着铁比水重不少,而这个经验来自于我搜肠刮肚卖了家里的“废铁”换钱时发现哇那么不大的一块铁确实好重哟,不仅换了很多钱也不免换回了一顿板子。

长度测量,面积体积这些自不用说,连中垂线和水平尺这些东西因为爸爸业余做些工程的缘故,我也得早早见过实物。对了,还有外公的游标卡尺,天天被我拿着当枪玩(黑线脸)。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知识是电学的保险丝,和力学的大气压强。

旧时家庭电路的容量有限,基本上一使用大功率用电器保险丝准会烧断(对了功率的理解也是那么听着听着就明了),所以家家户户必备一卷保险丝,我也跟随爸爸看到过烧断后保险丝的“尸体”,对它柔软的身躯和伟大的使命表示深深的敬意。

而小时候老爸教的压强着实令我到大学金工实习时还被老师表扬了一把。因为工业上压强的单位一般不用多少个大气压强或者帕斯卡,你看仪表盘上往往显示kg,千克。那其实是一种转换后的简称,一个标准大气压强就相当于将一千克的物体放在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力效果,所以一个大气压就又可以成为1公斤的气压了。三个班近一百号武汉大学的同学,只有我一个知道,说老爸是大学水平一点儿问题没有。而他之所以教我这些还是因为他的锅炉房里有各种各样的仪表盘啦!

所以其实,一颗充满好奇心的我,和大工业时代的工厂背景,以及一个知之为知之从来不瞎编的老爸,完成了我最初的对这个世界的知识启蒙。

所以西瓜啊,一个能够解释世界的老爸已经时刻准备着了,就等你问出“爸爸爸爸这是为什么呀”的那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知识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