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学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叫《国王的演讲》。电影讲述的是二战前发生的事。
国王爱德华八世,也就是那位有名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温莎公爵,为了迎娶辛普森夫人放弃了王位,艾伯特临危受命,成为乔治六世。正值二战时期,英德宣战,国王作为重要的政治人物,需要发表演讲,鼓舞士气。可偏偏乔治六世患有严重口吃。有时候想想,人生的很多可能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这种"觉得很难"的心态所消磨的。
因为"觉得很难",所以产生恐惧。
2.
上学的时候,你觉得害怕写作文,并排斥它,于是写作文就成了一件令你犯难的事;
你觉得学数学难,不想做数学题,于是每次考试少的可怜的数学分数总能拖后腿;
你害怕英语,觉得学英语难,于是哪怕是在课堂被老师点名朗读课文,错误的发音,也能让你窘迫的无地自容,紧张到声音颤抖。
很多很多的时刻,我们都会觉得有些东西真的很难,想侥幸绕过它,然而光阴从指尖溜走,那些"很难"的事情也最终可能成为一个横亘在路上的"巨石"。
做一件事情,也许并不是事情本身很难,而是在行动之初,我们早早给它贴上"很难"的标签,预设了太多的困难,假想了太多的阻碍,这些还没有发生的,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困难与阻碍,足以让自己丢盔弃甲,缴械投降,于是放弃,于是心里被遗憾填满。
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
因为觉得难,我一度差点放弃学英语。由于接触英语比较晚,早期接受的也是不怎么正规的英语教学,实在谈不上对它有兴趣。
时间再往前倒回7年,我十几岁年纪,仍然为着永远也学不好的英语发愁。
人生关口之一的高考带着巨大的阴影不疾不徐地赶来,可我的英语连满分的一半都考不到,少的可怜的分数总是有本事掩盖我在别的科目上付出的努力,只要英语分数一出现,排名必然瞬间后退好几位。
我想学好它,可是一看到英语老师我就紧张,尽管英语老师温柔貌美;一看到密密麻麻的阅读短文,睡意就突然找上我,甩也甩不掉,很长的日子里,我被英语支配,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无力感。我讨厌英语,因此连带着讨厌把英语学的如此糟糕的自己。一度焦虑,一度无所是从。
害怕不标准的发音,被同学耻笑;害怕语法错误,被老师责骂。其实,这些都还没有发生,可你瞧,还没做呢,我就先给自己制造了这多么存在于想象中的"麻烦",这些包袱让我越来越觉得沉重。
直到有一天,这种畏难的感受实在让我焦虑不堪,我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清零",清空所有的这种感受,然后,重新开始。
这一年也遇到一位严厉而又充满热情的英语老师,她不断的给我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会,而我也在克服了惧怕的心态之后,尝试着去认真学习。
在一遍遍与英语阅读的"博弈"中体会到乐趣,作对一道题就鼓励一下自己,在一次次的"原来我也可以"的声音中收货了勇气和信心。
后来,慢慢的,背单词,读课文,背作文,做题,所有应试教育需要的技能再也没能让我为难。
中学时代最后一次的英语考了115分,分数虽然不那么优秀,但对于我这个"英语渣"来说,已经是很满足了。
对于英语这门课程,从觉得它很难,惧怕它并失掉信心,到惧怕朗读和卷面考试,再到重建信心,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用了很多年的时间。
如今虽没有将英语学的很棒,但终于不再恐惧,为此,我很开心,开心的一部分来源于精神上对恐惧的战胜,和对假想中的困难的摒弃。
很多情况下,我们真正的困难也许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因为缺失了勇气和信心,因此产生的无力感。
4.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学生时代的一位朋友。她和我一样,都曾遇到过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才能解决的困难。
我的困难是学不好的英语,而她的困难是说不好的普通话。
我们所学的专业属于师范类,毕业之后,大概率会成为语文老师,于是普通话成为绕不过去的话题。
由于普通话发音的问题,以及西北人天然的前后鼻音不分,普通话考试曾一度成为令她犯难的事儿。
曾见过她在空旷的操场上一遍遍的练习前后鼻音发音,也曾见过她因没有考过二甲而产生的失落,更多的却是她"再来一次"的勇气和努力去克服短板的信心。
当我看到她的失落,不用我想着怎么安慰她时,她早已整理好心情,充满信心的对我说"没事儿,我再好好练练,争取下次考过"。我不担心,因为她有用不完的信心,剩下的就是怎么去把事情做成。
5.
很多很多的事情虽然看起来没那么简单,但其实也没那么难。大多数人能做成的事儿,告诉自己一样也可以。
自己给自已勇气,在微小的进步中得到信心。
真正的困难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么无形的,只存在于假想中的困难。
如果把做一件事儿比作爬山,山那么高,爬山已经够累了,背着那么多包袱岂不是更累?
所以,不如卸下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