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出家后,过着怎样的日子?

贾宝玉最终悬崖撒手,抛家弃妻,出家做了和尚,这在前八十回有多处伏笔。

《红楼梦》开篇就说,这本书原来有个名字叫《情僧录》。这里说的“情僧”,自然指贾宝玉无疑,这就伏笔了宝玉将来会出家为僧。

宝钗十四岁生日宴时,从不爱热闹戏的宝玉,却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十分感兴趣。恰好这出戏说的就是鲁智深出家的事。这里也伏笔了宝玉必将出家。

宝玉还曾两次对黛玉说:“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总之,从前文种种线索看来,宝玉最终出家为僧了。

那他出家后,到底过着怎样的日子呢?其实,宝玉出家后的境况,贾雨村曾亲眼见过。只不过贾雨村当时还没开悟,并未认出眼前之人,就是未来的宝玉。

智通寺龙钟老僧——宝玉出家后的样子

贾雨村在做林黛玉老师期间,时常跑郊区闲逛。一日,他逛到深山里,见到一座神秘的寺庙,和一个奇怪的老僧。那寺庙“门巷倾颓,墙垣朽败”,很是破烂。寺庙的门楣上挂着一张匾,匾上写着“智通寺”三个字。门边还有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寺中有一个龙钟老僧在煮粥。贾雨村问他话,他都听不见,原来老僧又聋又昏,且齿落舌钝。贾雨村见老僧不言不语,于是就不耐心,退了出来。

这段情节中,脂砚斋留了一条耐人寻味的批语: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这条批语的意思是说,贾雨村只认得还在梦中的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红尘中人。而等到贾宝玉梦醒后,也就是了悟后,贾雨村就不认得了。

从这条批语可见,这个龙钟老僧的境况,就是宝玉出家后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宝玉出家后,并没有安安稳稳、衣食无忧,待在寺庙修行,而是独自在深山破庙里,靠煮点粥勉强度日,一直到老眼昏花,耳聋齿落。

《好了歌》中有一句:“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这句也有一句脂批说:“甲戌侧批:甄玉、贾玉一干人。”可见,宝玉出家后的日子的确很苦,要靠自己乞讨为生。

贾雨村能见到宝玉未来的景况,应该是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安排的。他们的目的就是劝贾雨村“缩手,回头”,但贾雨村却没看出这其中的玄机来。正因为不懂得“缩手,回头”,贾雨村最后才落得个“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的下场。

甄士隐——宝玉的另一个影子。

其实,智通寺的龙钟老僧,既是贾宝玉、甄宝玉出家后的写照,也是甄士隐出家后的写照。甄士隐是最早出场的人物,也是第一个了悟的人物。他和甄宝玉同姓甄士,作者这样写,就是告诉我们,甄士隐是甄宝玉的影子,也就是贾宝玉的影子。

甄士隐在女儿甄英莲丢了之后,和妻子封氏变卖了家产田地,投靠老丈人封肃去了。可惜甄士隐不懂过俗世日子,财产被老丈人骗走不少。后来他又不会种地,于是一天天穷下去,以至于最后实在受不了,就跟着跛足道人出家了。

贾宝玉的性子,活脱脱就是另一个甄士隐:两人同样只爱吟诗作对,观花修竹之类的文人雅事,却一点都不爱科考,不愿走仕途之路,也不愿意算计家用。一旦日子落魄下去,他们又受不住贫困煎熬,没有养活妻儿老小的能力,最终只得出家以求解脱。

宝玉结局落魄的意义。

宝玉落得如此下场,在我们尘世人看来,真真可怜,但作者如此安排,却有其深刻意义。

宝玉的落魄,从神话意义来讲,是神瑛侍者在尘世的历练。神瑛侍者下凡,本就是为了历劫。和黛玉的感情纠葛,是他的情劫。参透情爱后,他的情劫就算完了,然后他就了悟了。然后他就出家了,继续历劫。直到把尘世的所有情爱之苦,离别之苦,饥寒之苦,都经历过了,且从中参悟了,这才叫劫满。劫满之后,他才能再回到仙界。

从现实意义来说,宝玉的落魄,警示了世人要读书上进,不要像宝玉那样,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一点后事都不虑,以至于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后半生。

最重要的一点是:宝玉从富贵公子,到最终家破人亡,自己沦落为乞讨老僧,这其实警示了读者,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烟云,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不要过于执着,这也是《好了歌》所说的宗旨。

你可能感兴趣的:(贾宝玉出家后,过着怎样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