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桂花蚕茧

    最近骑小电驴上下班,因为是秋天吧,秋风一路之上不时送来阵阵桂花香,沁人心脾。作为吃货的我,闻到如此芬芳脑子里浮现的自然不可能是“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而是记忆里小时候外婆煮的那一粒粒“桂花蚕茧”。

    这道甜点到底是不是属于江浙地区的传统美食,我无从考证。只是从我记事起,梅山当地只要是秋后有个婚丧嫁娶都有这么一碗“桂花蚕茧”摆上桌子。相较于宴席上其他大鱼大肉的硬菜,这道小甜点实在是不起眼的可以忽略,上菜的人甚至不愿意给它报个菜名,在农村人朴实的价值观里,判断是不是硬菜的标准,就是贵不贵,平时是不是经常能吃到,至于味道那不一定是摆在第一位的。就这样用糯米粉、白糖和桂花酿制作的“桂花蚕茧”,永远只能是宴席上的陪衬,甚至陪衬也算不上,它只是补充,只是让人们在饭后评论今天的菜肴时能说上一句“今天的主家挺客气,上了二十几道菜呢。”而“桂花蚕茧”就是那二十几道菜里被忽略的零头。

    这道甜点的制作说来也简单,糯米粉和水成团,再搓成一个个的长条的,形似蚕茧一样的小面团。沸水煮了、装盘,淋上提前做好的桂花糖汁,就可以上桌了。送一颗进嘴里,香糯绵甜,本来无味的糯米团子在桂花糖汁的帮助下,把裹着桂花香气的甜送到唇齿之间的每一个角落,轻轻的咬一口下去,嗯!秋天从未如此细致入微。

    其实真的要做好这份甜点也不容易,糯米粉的选择、和水温度的把握,米团子入锅时间的拿捏、水里沸煮的火候,桂花糖汁的浓稠度都能决定它的成败。糯米粉不好,做出来的团子粘牙不糯,火候掌控不好,要么半生不熟,要么煮老了没有那一份特有的Q弹。而桂花糖汁的调配就决定这份蚕茧是否是甜而不腻、多食不厌。

    小时候,寒假去外婆家。外婆总会做一份“桂花蚕茧”。每天下午给我垫饥。跑累了、疯累了,一碗暖暖香香甜甜的“桂花蚕茧”,我是怎么吃都不够的,那时外婆总会在一旁唠叨几句“慢点!没人和你抢,别噎着。”这份香甜我也一直留在心里。好在外婆健康长寿,直至今日只要我馋这么一口吃的了,就跑去外婆家。还是那么的热气腾腾还是那么的甜甜蜜蜜。幸运如我,三岁时的嘴里味道和三十岁嘴里的味道一模一样,只不过馋外婆这一口的人又多了一个。现在外婆已经不唠叨我了,而是在一旁给我女儿喂这蚕茧,边喂边说“你爹就是我这么喂大的,到底是你爹生的,食性都一样。”女儿那时总会满足的看着外婆,笑弯了眼。

    有时想想如果这样一张照片拍下来,一定十分温馨。祖孙三代在夕阳之下因为一份朴实的甜点,其乐融融。传承的是美味也是记忆更是外婆慈爱的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里的桂花蚕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