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有人 | 范爷到底图个啥

作者:北平旧少年

你说神不神
范仲淹因为电视剧火了
看了几篇朋友圈转的文章
大都是“粉丝写偶像”的路子

碰巧
当年读《宋史》在他身上颇花了些功夫
就跟朋友们聊聊范爷那时的心思
从历史的角度切进“岳阳楼”和“庆历新政”
还是挺有意思的

其实
啥时候都一样
政治改革就像出门在外尿急
不憋到一定份儿上不知道找厕所

在外面如厕不比在家
进去前最好先问一声

如果里面说“有人”
你就先别进去了

如果里面说“没人”
你就更别进去了

在不知道门后那人要干嘛的情况下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爷
推门进去了
……

跟其他“文正”比
范爷活脱一个狄更斯
在那个最好和最坏的时代里
主持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改革

范仲淹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北宋是“文人治国”的顶峰
知识分子受到了空前绝后的尊重
相权一度可以制衡皇权
隐约露出了“公天下”取代“家天下”苗头

范仲淹也赶上了最坏的时代
悲剧的根源在于离晚唐、五代太近
惨烈的政权更替方式让统治者心有余悸

因此
朝廷在官制和兵制上尽其所能互相牵制
唐朝两千多官员治理的疆域
北宋硬是用了两万多官僚
导致政府机构庞大,效率低下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毕竟本朝太祖就是靠监守自盗起的家
小偷儿防起盗来
办法总比旁人多

这导致除了所谓“东京梦华”之外
大部分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

内部
农民起义、兵变迭起
用直男欧阳修的话说: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而外部
辽和西夏又一个比一个不让人省心
攘外打不过,安内忙不完

百姓要命,皇上要脸
这种状况无论如何是不能被接受的

所以
贯穿北宋的主旋律就俩字儿,改革
皇帝要改
大臣要改
你们改不好,宋公明哥哥自己来改

谁主政都不得不面对这件事
但谁也逃不过“北宋改革悖论”:

改了
怕别人复刻爷爷的成功
不改
内忧外患,又恐难长久
改疾了
一伙人闷声儿钻空子
另一伙人结党跳着脚儿的骂街
改徐了
又屁用不顶

改革真不行
不改更不行

庆历新政的失败
与其说是动了贵族官僚的奶酪
不如说是吏治改革动摇了北宋的国本
就算别人坚持得住
仁宗也未必坚持得住

你刚上房,回头一看
下面抽梯子的人影儿里就有你老板
不知你是什么心情

在《岳阳楼记》中
我们能体会到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情绪
都是受外部环境改变而产生的内在心理变化

分别是“雨悲”和“晴喜”

而从“外”延伸至“内”的关键则是
“忧谗畏讥”与“宠辱偕忘”

所以是
一则悲,一则喜

“悲喜交加”的范仲淹
忙活在“悲喜交加”的时代夹缝里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后世也同样困扰着王安石和司马光
而我们透过历史的缝隙
便能窥见《岳阳楼记》文字后的深意

范仲淹意识到
知识分子面对真实的世界
常会面临困境,感到困惑

于是
他们会尝试选择一条适合生存的道路
这似乎在暗示我们:

“安全”与“自由”是知识分子的优先价值选择
也是保护自己、安身立命的法则

担心别人说自己坏话
于是不多做
忘记别人说自己坏话
于是不多想

一条是“安全之路”
一条则是“自由之路”

我曾和朋友玩笑说:
这是公元十一世纪的“色先生”与“佛先生”
“佛与色”兼得了
“身与心”便得了其所
于是自洽,于是爽歪
于是虚无

多做,会让自己招惹批评
多想,则让自己不得安宁

结论似乎很明显:
不做或不想
才是安顿和保全自己的方法

当然
我可以这样想
范仲淹不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我非“斯人”
恐难“与归”
“撒尿都不会带我一块儿去”的范爷
看透了“悲与喜”的转还

他说: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果自己痛苦,为别人做事
如果自己难过,为别人着想

然后看到别人的微笑是因为我
才是真正的快乐

会背《岳阳楼记》的你
读懂他了吗?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厕所有人 | 范爷到底图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