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抛弃教育产业化

本文作者是赵洁童。生前曾任长春市十一中校长、长春市教育学院院长、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长春师范学院副院子,是吉林省知名教育家,代表著作《我的教育实践与思考》。他的这篇文章值得我们一读。原文如下: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掀起一股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热潮。有人否认教育的公益性。在他们看来,教育是一个大的产业,按产业化观念办教育,可一举多得。既可以减少政府投资,又能使办学单位有较高收益,不仅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工资,还能给政府上缴一定利润。这种见解很快被当时苦于经费短缺的各级政府接受,进而这种观点也得到国家教育部门主管官员的认可,并一度成为国家政策得以实施。教育产业化由浪起、高潮到退潮,其错误已经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所认识,但它却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第一,教育背离公益性,金钱观泛滥。教育的宗旨应该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世界上不仅没有一国实行教育产业化,反而把教育视为消费性社会公益事业,完全由政府财政举办。或者在公民分担部分教育经费的同时,政府还要分担更多的经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教育产业化的政策,不仅不把教育视为消费性社会的公益事业,反而推行教育产业化,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实行教育产业化,这是很严重的错误。一些优质的公办学校,以种种名义收取借读费、择校费、赞助费等,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把本来应该由政府负担的部分教育经费,转嫁给了社会和学生家庭,一方面又扩大了教育不公。有的学校,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校车出行浩浩荡荡,令人羡慕,成为事实上的“贵族学校”。而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因财政投入不足,造成学校空间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有的学校甚至连课桌也要自备,孩子或家长要背着课桌才能上课。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国,居然还有这样的学校,令人痛心疾首!第二、教育剥夺受教育者的公平性,造成社会矛盾。教育背离公益性的原则,必然导致金钱至上,造成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出现受教育者的阶层化后果,众多低收入者或无权势者的子女被剥夺了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在我国,优质学校的择校生、自费生多为大款、有钱有权的领导干部、或者收入较多者的子女,他们抢占了原本应该平等地分配给工农子女的名额。工农子女入学考试成绩即使不错,也只能到一般学校就读。权势机关和国营企业采取共建办法以使其子女择校,入所谓的好学校。民办企业则采取赞助方式,以达其子女择校的目的。更有的人采取贿赂的方式,贿赂费年年水涨船高。教育部门的干部也利用手中的权利使子女择校,据说北京的好学校每年都给教育部分配一定的择校生名额。这样的不公平现象日积月累,造成了社会突出的矛盾和强烈的不满,连鼓吹教育产业化的教育部门,也认识到危害性。自2005年,教育部多次下令禁止收择校生费和其他费用,但有关部门却千方百计地绕过禁令,使教育部和各级政府的禁令如一纸空文。教育产业化改变了社会主义性质,教育变成为少数人服务的贵族教育。教育的不公平,不仅违背了中华民族有教无类的传统美德,也造成因为教育的不平等而形成的社会各阶层的矛盾,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甚至播下怨恨的种子。第三、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在教育产业化的误导下,各类各级学校一切向钱看有了理论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大收择校生,无限扩大班级学额,很多学校一个班竟达到80多人;高中阶段大收自费生,校舍不够,则大办分校;大学不顾师资条件无限扩大学生名额,什么专业吃香,来钱快,就办什么专业;学校为了多收择校生和自费生,从小学到高中拼命片面追求升学率, 把学生绑在死记硬背升学的死知识和习题上,使学生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课间操,每天一个学时体育活动,皆被挤占,有的学校甚至法定的体育课都不能正常上,严重损害和学生的健康,危害到民族的健壮体魄。追求升学率是表象、是手段,其实质是用产业经营办法办学,多捞钱。升学率高则名声响亮,择校生、自费生蜂拥而至,钱也就收得多。这样损害素质教育的后果,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我国学生考试能力强,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和能力缺乏,使得我国缺乏创新人才,只能一味地仿造,长此以往,国家的前途堪忧。第四、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教育的不公平、不公正,从小开始,就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取向,让他们在思想上种下“还是当大款、有权势的干部好”的根苗,认为有钱、有权什么事情都能办,不能办的事情也能办,从而励志当有钱有权的人,以便为了自己谋利。很多学生热衷炫耀家庭财富和权势,互相攀比,盲目接受错误的价值的导向。有的学校班级学额达80多人,班主任难以了解每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只有依靠班干部管理班级和汇报。久而久之,班干部成为班级统治者,广大学生沦为被统治者。班干部经常向学生索取财物。干部过生日或者节日,学生自动给班干部送礼,集资设宴祝贺,使班干部从小养成索贿受贿;广大学生形成了要进步需行贿之毛病。班干部为了维护其统治,拉帮结伙。有的还自称XX党。以上学校中出现的种种现象,都和教育产业化的不良影响相关。    以上四点,只是教育产业化不良影响的突出体现,还有许多问题就不再赘举。教育产业化主张以营利为办学目的、变相出售社会公共产品、追求利益最大化,它严重混淆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的根本区别,败坏了教育的社会形象,扭曲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玷污了学校的天职、人们心目中这块圣洁的殿堂,背离了教育公平。近年来,党和政府还有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教育产业化的弊病,反思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本质属性。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教育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优先发展事业。教育,要让人民满意,人民满意了,教育才能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础。我国教育要改正教育产业化的错误,走向正确健康的发展道路。第一,教育要回归公益性。教育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创新提供保障。教育是全人类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服务于全人类全社会。教育活动应该是公益性的,而不是服务于少数人,为少数人的发展提供工具。教育产业化使各级政府把本应自己负担的教育投入,通过收取择校、借读、赞助等繁多名目的收费,转嫁给社会和学生家庭,造成广大低收入家庭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也增加中等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激起了社会大众的强烈不满。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产业化,只能获得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损害了文明和社会长远的进步。第二,教育回归公益性,才能使教育公平化,才能使人民满意。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大部分人的财富能力有限,对教育在经济上的承受能力有限。尤其是几亿的农村居民,或打工,或种地放牧,获取经济收益的手段有限,其收入不仅不能和部分财富拥有者相比,即使和城镇居民相比,也处于弱势地位。据2012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绿皮书中所示,以高等教育为例,中国大学学费1989年至今,至少增长了2.5倍,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农民13.6年纯收入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接受教育所要付出的费用已成为大多数人的沉重负担。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公益性的原则尤为重要。因此,中央政府应尽快切实落实教育经费投入占GDP4%的比重目标,优化教育投入结构,优先保障公共教育,并向农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教师倾斜。各级政府必须承担各类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和主体作用。通过投入,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均衡教育资源,使广大受教育者都能平等公平地享受政府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是只重视少数名校的建设。政府在教育上不能舍本求末,通过社会力量,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只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辅助手段。当各

级政府真正实行了教育公益性,真正做到大部分人民群众的孩子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才能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三,人民对教育满意了,教育才能实行自己作为和谐社会基石的理想。各级政府实现教育公益化,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名校和一般学校一视同仁,名校的资源也向一般学校流动,这样择校、自费等不平等的现象就会慢慢减弱甚至消失。广大民众感受到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公平,他们对教育满意了,社会的和谐自然也就增强了。(原载《新教育》2013年第二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抛弃教育产业化)